上颌前牙正畸炎性牙根吸收可疑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研究分析,探讨与上颌前牙正畸性炎症性牙根吸收(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OIIRR)相关的部分可疑风险因素,并尝试确定OIIRR吸收倾向的预测因素。材料与方法:按照样本选择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127例,共762颗牙齿。其中,男:38例,女:89例,平均年龄:16.38岁,平均矫治疗程:19.75月。于患者矫治前后拍摄的曲面断层片上分别描画出上颌6颗前牙的轮廓,测量出牙冠和牙根的长度;另外测量出患者石膏模型上的牙冠长度,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出每颗牙齿矫治后牙根吸收量。同时,根据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其矫治开始年龄、矫治疗程、是否拔牙等信息。最后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其进行检验。结果:矫治后上颌前牙牙根吸收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分别为:中切牙3.99mm,-2.15mm,1.1898mm;侧切牙:4.13mm,-1.71mm,1.4327mm;尖牙:3.45mm,-4.76mm,0.3487mm。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每颗牙齿矫治前后的牙根长度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前牙的牙根吸收量在矫治开始年龄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在是否拔牙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在是否应用种植体支抗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在矫治疗程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在牙位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在垂直骨面型各亚组内无统计学差异;在与下前牙的咬合接触情况各亚组内无统计学差异;上颌侧切牙的牙根吸收量在是否存在斜行牵引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上颌切牙的牙根吸收量在是否存在根舌向转矩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上颌尖牙的牙根吸收量在牙根发育是否完成各亚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上颌前牙的牙根吸收量与矫治开始年龄、是否拔牙、是否应用种植体支抗还有矫治疗程、与下前牙的咬合接触情况具有很大相关性,与垂直骨面型、牙位不相关;上颌侧切牙的牙根吸收量与是否存在斜行牵引具有很大相关性;上颌切牙的牙根吸收量与是否施加根舌向转矩具有很大相关性;上颌尖牙牙根吸收量与牙根发育阶段具有极大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根发育阶段、矫治疗程和是否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作为上颌前牙牙根吸收倾向的预测因素。结论:1)上颌前牙的牙根吸收量与患者矫治开始年龄、是否拔牙、是否应用种植体支抗以及矫治疗程、与下前牙的咬合接触情况具有很大相关性;2)上颌侧切牙的牙根吸收量与是否存在斜行牵引具有很大相关性;3)上颌切牙的牙根吸收量与是否施加根舌向转矩具有很大相关性;4)上颌尖牙牙根吸收量与牙根发育阶段具有极大相关性;5)牙根发育阶段,矫治疗程和是否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作为上颌前牙牙根吸收倾向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所有的生物都在不停地进化,那么人类呢?将来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最近,一些科学家就推测了未来人类可能会进化成的样子,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奇妙的猜想吧!  根据生物学规律,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而现在,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也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在一些移民国家,不同人
目的:不同浓度17β-E2作用于去势SD大鼠,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ER、 CⅡ、MMP-13及TIMP-1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化分析不同雌激素水平与颞下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