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严重威胁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我国在法律规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多部规范性文件用以防治校园欺凌,如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19年10月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次将涉及校园欺凌防治内容写入法律。尽管如此,我国在校园欺凌法律规制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立足我国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现状,借鉴域外理论和立法,完善校园欺凌防治的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全文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校园欺凌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首先,明确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其次,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及域外国家和地区对校园欺凌的定义,重新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定义;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校园欺凌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目前现状主要包括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欺凌实施主体不断变化、手段愈发残忍以及家庭和学校对该现象存在忽视问题等四方面。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可来源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角度的诸多因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当下校园欺凌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缺乏专门的校园欺凌防治法律规范、刑事法律制度在规制校园欺凌中问题愈发突出、未成年人矫治制度的缺陷愈发明显、部分行政类法律法规适用不严格导致未成年人保护效能弱化等。第四部分,在结合前文有关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包括: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完善细化校园欺凌预防及处置措施;增设“恶意补足年龄原则”,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在打击恶性校园欺凌中的作用;逐步改革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以此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类法律法规的适用,以此消除未成年人不良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