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绿色转型已成为绿色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1994年我国财政制度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这一举措一直都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的重要制度激励,财政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与此同时,有研究将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也归因于中国式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让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因此,研究财政分权是否会影响地方环境财税政策行为,从而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优化环境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逻辑思路是“问题提出→现状分析→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首先,以文献为基础,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详细分析“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工业绿色转型”演进的特征还有其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事实依据。然后,以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及政府之间环境财税博弈,来对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的影响机制进行详细分析,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两区制非来识别地方政府间存在着的环境政策竞争,接着,理论分析了环境财税对于我国工业绿色转型传导机制,详细的研究之后发现,前者是通过了资源要素配置对后者造成影响,并运用面板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了该路径。再次,对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非线性与空间效应深入分析,并利用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财政收入分权呈不断下降趋势,而支出分权呈上升趋势,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上升趋势,其区域差异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利用投影寻踪法测算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结果显示2007-2017年整体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的工业绿色转型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差距的总体水平呈逐年扩大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距也呈逐年扩大趋势,且西部内部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呈分化趋势,中-西部地区差距最小。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2)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有极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环境财税政策有“逐底竞争”这一特征。从分类别来看,分权对于环境财税政策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而财政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且收入分权对环境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显著。从分区域来看,东部收支分权对环境财政政策有抑制作用,中西部支出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有抑制作用,但西部不显著。地方政府在环境财税政策表现为竞相向下的逐底竞争,且环境财政政策逐底竞争更为严重。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环境财政政策更倾向于竞相向下的逐底竞争。原因是东部地区政府履行更多的事权和承担更大的经济发展责任,更容易降低环保方面的支出,增加生产性支出以发展地方经济。(3)环境财税政策能通过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和资本资源配置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从整体样本期来看,环境财税政策会加剧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扭曲,从而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分区域来看,东部环境财政政策会加剧劳动力要素的扭曲和改善资本要素的错配,而东部环境税收政策则会加剧资本要素的扭曲。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反。(4)财政收支分权作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收支异质性来看,以收入分权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倒U”关系,而以支出分权作为转换变量之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U”型关系。从分时段来看,收入分权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政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而支出分权为转换变量时,不存在时间异质性,即环境财政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呈“U”型关系。(5)财政分权会负向调节本地区环境财税政策对本省和临近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作用。收支分权程度较高的省份,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的激励下,容易陷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收支分权会负向调节环境财税政策对本省与临近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影响作用。且东、西部地区收入分权会负向调节环境财政政策对临近省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中部地区收入分权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各地区支出分权有负向调节作用。东、中部地区收支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对临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具有异质性,收入分权起负向调节作用,支出分权则相反。而西部地区收支分权会正向调节环境税收政策对临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