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河流河漫滩草甸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和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地段,但由于过度放牧利用,绝大部分草甸处于退化状态。本文于2010年-2011年6-9月对该区地形、群落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典型草原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湿地退化的表征及机制。结论如下:(1)放牧使得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原有湿生植物逐渐向旱生化转变,植物呈现显著小型化现象,同时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明显降低。(2)放牧践踏引起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增加,放牧退化湿地的土壤含水量较围封保育湿地低,其垂直分布及地下根的垂直分布也发生变化。在低河漫滩,土壤水分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根量也趋于深层化。但在高河漫滩湿地,土壤含水量接近典型草原,根未出现深层化分布趋势。放牧使得低河漫滩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而在过渡区及高河漫滩湿地,放牧使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降低。与湿地植被对应,围栏的土壤全氮、全磷土壤垂直方向上出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放牧区土壤颗粒细碎,根量少于围封区,其测出的孔隙度小于围封区,且均在表层孔隙度最小。围封区土壤颜色较放牧区土壤颜色深,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3)土壤水分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放牧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进而降低了群落生产力。放牧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及营养含量,从而使得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尽管放牧减低了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但是没有改变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垂直分布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