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直接液化是充分利用国内煤炭资源,生产石油替代品的洁净煤技术,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煤液化油作为石油替代能源,与石油相比具有氧、氮杂原子含量高的特点,尤其是以酚类化合物为主的含氧化合物含量较高。酚类化合物的存在不仅影响油品的储存稳定性,而且增加深加工过程的氢耗量,大大地增加了深加工过程的成本。合理利用这部分酚类物质将显著提升煤液化技术的经济性,并进一步增强煤液化技术自身的竞争优势。本文利用固相萃取法选择性分离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实验选用神华煤液化油150~180oC馏分作为样品,通过对比反相吸附模式的聚合物固相萃取柱、硅胶柱及氨基键合硅胶柱的分离效果,确定了最佳商品化的吸附剂为氨基键合硅胶柱,通过调节混和溶剂的体积比,改变洗脱剂的偶极矩和溶解度参数,初步探讨了洗脱剂洗脱效果与溶解度参数和偶极矩的关系,发现溶解度参数比偶极矩对洗脱效果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在于溶解度参数除与溶剂极性有关外还与氢键作用有关。同时确定了最佳洗脱剂为正己烷:乙醇=1:4(体积比)的混合溶剂。并选用最佳的吸附剂和洗脱剂,通过对分离物的纯度及回收率的测定,对酚类化合物在氨基键合硅胶柱上的选择性进行探讨,并对影响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吸附量进行考察,实验表明:在样品处理量小于氨基键合硅胶柱最大吸附量的情况下,氨基键合硅胶柱对酚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良好,酚类化合物纯度高达98.86%,平均回收率为89.7%。在有甲基苯酚影响的前提下,氨基键合硅胶柱对苯酚的平均吸附量为0.161。由于苯酚的偶极矩、溶解度参数及氢键供体酸性值均大于邻甲基苯酚和间甲基苯酚,苯酚在竞争吸附过程中处于优势,当待分离样品中苯酚量大于吸附剂的吸附量时,吸附剂将优先吸附苯酚,因而,甲基苯酚对苯酚吸附量的影响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为进一步对选择性吸附原理进行考察,本文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吸附剂同苯酚及乙醇间的吸附作用力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氢键吸附是吸附剂对酚类化合物进行选择性吸附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