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素主要包含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要素,其中教材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让教师和学生紧密连接在一起。尽管理论上教材的编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等原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各种教材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随着各种各种新型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开始意识到纯粹的“教教材”和“学教材”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使用迫在眉睫。基于教材的局限,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因此意义重大。首先,教师真正从“教教材”转向了“用教材教”,一改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授方式,真正将教师从教科书的禁锢中解救出来;学生从“学教材”转向了“用教材学”,在教师创造性应用教材的引导下,自己主动探索同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的各种知识,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地不再受制于单一教材,使思维得到了发散,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用教材教”教学观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探寻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方法。在众多理论中,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各种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任务法、支架法、随机通达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在各种教学法的指导下,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加积极创造出能在课堂上具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如新兴的建构主义5E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实际课堂教学需要出发,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探索和教学尝试,首先这项尝试是务实可行的:笔者将具体提出创造性转化教材的理论及相关方法,这些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但只能被动依赖单一教材的对外汉语教师更多的启示;其次,也可以为对外汉语课堂长期依赖“教教材”、“学教材”的机械操练式教学起到提示作用;希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为对外汉语教材无法灵活适应课堂教学的困境提供借鉴。具体框架如下:第一章将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理由,研究现状及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介绍;第二章针对建构主义指导下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理论方面的详细说明,包括教材定义和作用描述,教材创造性使用的概念,以及建构主义中与教材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方法等内容的详细介绍;作为木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将通过笔者一次使用教材的经历和对教材的解读分析,以建构主义中5E模式为指导对教材创造性使用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对两次使用过程、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显示第二次的更加科学、合理之处;第四章作为总结性的一章,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进行反思,同时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