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清代湖南矿业开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内容包括矿业再度兴起的背景、矿业开发的分布与兴衰、矿业开发中的经营管理、冲突与调适、矿产品的产量、矿业开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清末近代矿业的出现和发展。论文以详实的资料复原和讨论了康熙到同治年间,即传统矿业时期湖南矿业开发的分布与变迁。文中认为,当时铜铅锌锡等铸币原料矿的开发,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已经形成了以郴州、桂阳州为中心的三个层级的地区分布格局。其它矿产的开发,都有各自的集中地区,从而形成了全省矿业开发的综合地理格局,其中,湘南以郴、桂二州为中心的多金属矿开发地区,是全省矿业最发达的地区。影响这种分布格局的因素有资源分布因素,也有社会文化和技术上的因素,而资源地指向性特征最为明显。这种分布格局,已经初步显示了现代湖南矿业开发格局的雏形,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矿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从康熙到同治年间,各种矿产的开发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繁荣、衰落的过程,乾隆年间是矿业最兴盛的时期。其中,铸币原料矿业的兴衰轨迹最为清晰。影响矿业兴衰的因素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而技术停滞是嘉庆初年铸币原料矿业衰落并且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矿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考察,认为清政府在矿业生产中施行了比较严密而灵活的政策,对矿业的控制非常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违禁现象虽然存在,但是规模和影响不大。矿业政策在生产实践和矛盾冲突中不断得到调整,反过来又指导和影响着矿业的开发。文中通过对几个冲突事件的剖析,更加验证了这种看法。在矿政的调整和实施过程中,民间以绅士为主导的反对开矿的力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还估算了铸币原料矿的产销量,认为湖南在清代全国鼓铸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次于云南。结合对矿业开发的影响的讨论,文中认为,湖南在鼓铸事业中的地位并不能代表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矿业开发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矿业生产还对社会安定和社会风气、自然环境和后期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技术和开发规模落后,对环境的影响也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1895 年湖南矿务总局的成立是湖南矿业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湖南近代矿业的出现。文中对清末湖南矿业的发展变迁和分布也作了详细的整理,认为近代湖南矿业的发展,尤其是锑矿业的出现和成就,再次确立了本省在全国矿业中的地位。由于技术和资金的不足、旧风气和旧观念的影响,湖南矿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是一个艰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