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神经形态器件与类脑计算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研究了基于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记忆晶体管突触(memtransistive synapse)器件,并将其应用于卷积与脉冲神经网络实现监督学习任务。具体地,制备了石墨烯铁电晶体管作为三端忆阻突触器件,研究了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工作机制,建立了顶栅调控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物理模型。利用石墨烯的双极性特点,实现增强型(potentiative)和减弱型(depressive)突触功能,提出了互补型突触(complementary synapse)的概念。并将互补型突触分别应用于基于模拟计算(analog computing)的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脉冲计算(spike-based computing)的脉冲神经网络,实现了对手写字体测试集(MNIST)的学习训练与识别功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可总结为:(1)制备了三端记忆晶体管(memtransistor),即石墨烯铁电晶体管。晶体管的源电极、漏电极和顶栅电极分别为器件的三个端口。源漏电极之间用石墨烯作为沟道,用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铁电薄膜作为顶栅介质实现对石墨烯沟道电导的非易失性调控。(2)研究了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器件物理。针对石墨烯铁电晶体管中二氧化硅作为背栅和PVDF作为顶栅的转移特性曲线,定性解释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背栅和顶栅调控机制。进一步地,建立顶栅调控石墨烯铁电晶体管的物理模型,定量分析顶栅调控机制中的铁电效应。(3)用石墨烯铁电晶体管开展了模拟人脑突触特性的研究。石墨烯沟道模拟突触,源漏电极分别连接前、后级神经元,顶栅电极施加脉冲电压实现对突触权重的调制。实验实现了模拟权重调制(analog weight modulation)的功能,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突触特性,并定量评估了其作为突触的各项非理想因子。(4)利用石墨烯的双极性,即同时具有电子和空穴的导电机制,分别实现增强型(potentiative)和减弱型(depressive)突触功能,提出互补型突触的概念。(5)以石墨烯铁电晶体管为突触构建了基于模拟计算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手写数字识别功能(MNIST)。网络级仿真显示,分别用增强型和减弱型突触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考虑器件各项非理想因子的条件下识别率仍高达93%和94%。(6)分别用互补型突触和互补突触对组成脉冲神经网络,采用远程监督学习(remote supervised method,ReSuMe)算法实现突触权重的更新。相比采用单个互补型突触作为突触单元,采用互补型突触对作为突触单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具有更少的监督电路模块,显著优化了远程监督学习的硬件实现,并测试了针对九宫格、手写字体等图像的学习与识别功能。
其他文献
学位
碳氮磷是地球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生源要素。自然植被覆盖的滨海湿地,如滨海淡水湿地、盐沼、红树林和海草,总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2%,但贡献了全球约50%的海洋或海陆间的有机碳埋藏量,其中红树林地带0.5 m至3 m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最丰富,这些碳主要来自植物或其他生物的光合作用。通常植被密布的盐沼湿地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丰富,这些植被区域也成为溶解性有机碳的重要输出地。在潮间带,氮涉及的反应包含硝化、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火龙果溃疡病是其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病害。对火龙果溃疡病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从病原菌入手,分离鉴定火龙果溃疡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其化学及生物防治药剂;另一方面从火龙果入手,采用扫描电镜、代谢组学结合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研究火龙果抗溃疡病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
以电化学储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小质量、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通讯设备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发展与有限的锂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锂元素同主族的钠元素由于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且二者物理化学性质相似,钠离子电池成为可替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候选者。因此,寻找与钠离子电池相匹配的电极材料并了解其储能机制极为重要。具有高比
轮毂轴承的主要作用是承载和提供转向引导,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轴端摆辗铆接装配是轮毂轴承制造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但是国内缺乏对该工艺的系统研究,导致国产轮毂轴承的精度和性能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摆辗铆接基本理论研究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三者结合的方式,围绕轮毂轴承摆辗铆接力、变形规律、工艺结构参数优化、误差影响分析等开展深入研究
目前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比容量偏低、循环寿命短和低温性能较差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具有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质的一维和二维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作为高比容量负极活性材料的导电载体或者活性材料本身,通过结构设计和调控,实现了负极材料比容量的提升、循环稳定性和低温性能的增强,并揭示了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关系,为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