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干扰,其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随着用地类型的转变、气候的变化、以及大气中碳、氮排放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植物物种成为入侵种的一员。喜旱莲子草是我国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喜旱莲子草能够入侵水体,阻碍水体复氧进而影响水体环境。在其入侵区域,往往引起生物多样性的退减,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此外,喜旱莲子草生长区域内易引起蚊蝇滋生,从而引起疾病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喜旱莲子草较典型的生长型为生长于水陆交接处的喜旱莲子草。滨岸带喜旱莲子草扩散至水生境,其极易大面积扩散生长,从而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本研究分为盆栽试验和野外试验。盆栽试验研究了芦苇及黄菖蒲对喜旱莲子草扩散状况的影响。实验中设置6种处理:喜旱莲子草单种、喜旱莲子草+芦苇、喜旱莲子草+黄菖蒲、喜旱莲子草+芦苇+黄菖蒲(分3种种植方法)(具体种植情况见图3-2)。每个箱盒中种植6株喜旱莲子草和总数为12株的控制物种(12株芦苇或12株黄菖蒲或6株芦苇+6株黄菖蒲),每个箱盒共3个重复。野外试验中,研究了芦苇对喜旱莲子草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中选定5个样地,样地均位于河岸边缘,其中3个样地所处河岸种植芦苇,另2个样地保持原有状态。样地面积均为1×6m2。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芦苇种植和水陆变化均对喜旱莲子草的空间扩散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在喜旱莲子草生长的中后期,芦苇对其空间扩散的影响较为显著,横向和纵向扩散距离均出现了下降,横向扩散的日变率下降63%,纵向扩散日变化率下降44%,而植株高度未受到显著影响;此外,芦苇的生长使喜旱莲子草的最长茎显著下降(P<0.05),其它有黄菖蒲存在的处理中未出现显著性影响。野外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河道为30cm处,其茎生物量分配(SMF)在芦苇种植下出现上升。而距离河道较远处(60cm90cm)的喜旱莲子草生物量分配并未受到河岸带芦苇生长的影响。这说明,距河岸30cm处的喜旱莲子草很可能受到了芦苇遮荫作用,从而通过增加其自身茎生物量来捕获更多地光能。此外,喜旱莲子草根生物量分配(RMF)随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滨岸带充足的水资源条件存在紧密的关系。另外,每日样地均有部分时间被淹没,此处河水营养物含量较高,因此较高的营养浓度可能也是其RMF下降的原因。同时,这也符合“功能平衡”的说法。在非控制条件下,滨岸带喜旱莲子草盖度在第四次取样时达到94%,几乎布满整片样地,其进入水生境的趋势显著。芦苇种植的滨岸带样地盖度在第四次取样时达到76.67%,低于自然条件下,且其扩张速率也较低。综上所述,芦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对滨岸带喜旱莲子草的扩散产生了抑制作用,而黄菖蒲并未产生显著抑制效应。该试验结果为生物控制喜旱莲子草向水体入侵奠定了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