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3年莱芜市新生儿死亡状况分析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新生儿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衡量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近年来以围产医学发展为突出代表的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重视并且研究新生儿健康状况及新生儿死亡率。诸多大数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各省、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莱芜市2008-2013年新生儿死亡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研究,来分析该段时间内莱芜市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尤其是前五位的死亡原因及其所占比率的改变,来探究相关影响因素的转变,探索尽可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病残率,提高存活新生儿生存质量,进而显著改善本地区新生儿保健状况的科学有效的干预办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莱芜市新生儿死亡流行病学数据,描述莱芜市新生儿死亡流行病学分布,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新生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胎龄构成及死因构成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08-2013年莱芜市新生儿死亡率呈现持续降低趋势,2008年我市的新生儿死亡率为4.77‰,到2013年这一数据已下降至2.35‰。其中上述年份中各个胎龄阶段新生儿死亡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以早产儿尤其是胎龄介于28周与32周之间者下降趋势最为显著;2008-2013年六年中,早期新生儿(日龄不足七天的新生儿)死亡数量均占优势,占该阶段死亡新生儿总数的68.84%。新生儿主要死因与排名相对稳定,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窒息、新生儿肺炎、出生缺陷依次为前四位的死因。同时资料显示近年来出生缺陷所占比例存在升高趋势,2013年其与新生儿肺炎所占比例持平。  结论:  2008年-2013年我市新生儿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逐渐缓慢,呈现“平台期”的变化特点,死因构成有了新的变化,但整体基本稳定。在上述现象的发生中很多因素发挥了作用,甚至是相互作用。有鉴于此,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病残率,改善存活新生儿生存质量,提高本市妇幼保健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近期我们的工作目标。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短时血清培养与多聚赖氨酸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活性与贴附性的作用目的:体外分离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探索急性分离后短时血清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