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随着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及应用,我国开始了全面、有条件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代。在2006年至2009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上市公司经历了会计准则转换、财务报表编制基础转变的阵痛,中国经济更是遭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和各国相继出台应对危机的对策,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和披露问题一度成为资本市场中热议的话题。对于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国内外早已研究多年。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的研究也并非新话题。20世纪90年代国外已有关于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的研究,近来年随着公允价值全面、有条件的应用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话题进行过相关研究。然而,国内研究大多基于在Ohlson模型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价值相关性模型,选取整个资本市场上不分行业的大样本数据,利用单一年份资本市场横截面数据,部分研究得出公允价值与股价不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对于一个在次贷危机后,在资本市场饱受争议的计量属性,这样的研究结论似乎值得推敲。出于对国内基于价值相关性模型得出的公允价值和股价不具有相关性或者相关性较弱的结论的怀疑,本文对公允价值与股价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间的相关性,有益于了解我国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财务报告披露、投资者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有益于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公允价值,’也有益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继续修订和完善。本文从公允价值和股价相关性角度,以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2006年至2009年财务报告中有关公允价值信息为研究样本,并根据市场的有效性将数据分类,在有效市场环境下,利用价值相关性模型对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与公允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在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利用曼-惠特尼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与股价相关性问题。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研究结论:有效市场下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与股价存在着相关性;Ohlson剩余收益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可能不适于研究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问题;非有效市场下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与股价不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的应用应持审慎的态度。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业财务报告数据,基于剩余收益模型及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价值相关性模型,分析并检验国内已有研究设计中的不足,探究Ohlson剩余收益模型的适用性及缺陷。并且根据经济危机等客观因素,将市场分为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在不同市场环境中采用不同方法对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问题进行分析。为了避免行业间的差异对于所研究问题带来的较大影响,本文进行了分行业研究,选取了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银行业。然而受目前资本市场规模、发展水平的制约,上市的银行企业数量较少,可获取的财务数据不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尽管选取了全部银行业企业做了研究样本,但是样本数量依然较小,研究结果有可能仅代表研究阶段内银行业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问题特点。另外,尽管从统计检验上来看,模型中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解释变量和股价间的关系。但由于学识有限、缺乏相关的经济计量学方面的知识,可能遗漏掉其他对所研究问题更具说明力的变量。本文的写作过程既是对本文所研究的公允价值与股价相关性问题的探索讨论过程,也是对公允价值问题学习、认知、理解的过程。在文章的写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公允价值的研究及应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应立足中国国情,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解决公允价值在中国资本市场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