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影响了城市的景观格局,景观格局的改变同时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因此定量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成为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城市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是重要的碳源,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储碳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以上海南部的城郊乡区域为例,利用野外试验、地理系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其城市化背景下城郊乡的储碳功能的空间分异性。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研究区域的城郊乡进行界定,结果表明:“城-郊-乡”梯度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空间分异特征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各行政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域内城郊乡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内乔木和灌木共50科74属90种,城区、郊区和乡村各区域植被物种数量和乔灌比例具有明显差异;经物种重要值的计算,乔木香樟在城、郊、乡三个区域占有绝对优势,水杉排第二;城、郊、乡不同区域重要值排前10的灌木物种相似性较乔木树种高;2)城、郊、乡三个区域常绿和落叶生活型总体比例差异不大,城区相等,郊区常绿稍低,乡村稍高,在三个不同区域,灌木都是以常绿生活型为主,且常绿与落叶比例基本相同,而乔木在三个不同区域都是以落叶为主,常绿和落叶比例也基本是一致的;3)四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E)、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的各平均值在各区域的变化趋势都是城区>郊区>乡村;这说明城区、郊区和乡村的物种多样性是存在差异的,且这种差异是人类经营活动影响的结果,物种多样性具有随着人类干预程度减少而增加的总趋势;城区树木的各结构特征层次均高于郊区和乡村,这与管理保护和种植方式有关。(3)研究区域内城郊乡绿地的碳密度存在空间分异性,不同的绿地类型其碳密度也有所差异。碳密度大小按不同区域排序为城区<郊区<乡村,不同的绿地类型排序为生产绿地>公共绿地>住宅绿地>附属绿地>行道树。这种差异主要与城、郊、乡不同的功能区划和人为活动等差异有关;碳储量沿样带的分布特征,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的高碳储量区域分布较分散,面积较小且以住宅绿地为主,在闵行区和奉贤区的高碳储量区域分布较集中,规模较大且以生产绿地为主。(4)城市绿地的组成和结构影响城市绿地的储碳功能,本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城市绿地储碳功能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因子(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和平均受光面)较组成因子(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E)、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对碳储量的影响更大;在结构因子中,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是碳储量的主导因素;在组成因子中,物种丰富度(E)对碳储量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