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作用下花岗岩的细观损伤机理及演化规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受寒区冻融作用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气候条件造成的温差作用下,岩体面临着冻结和融解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的相变和成岩颗粒之间的各向异性都会造成岩石微结构的损伤,进而降低岩体的承载能力,直至岩石破坏,从而影响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冻融条件下岩石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对于有效防治寒区岩体工程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黑龙江某露天矿不同粒径的花岗岩为试样,进行冻融力学实验,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冻融前后岩样的横向弛豫T2分布、孔隙度和核磁共振孔隙成像等进行检测,结合损伤理论对岩石的劣化机理及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寒区岩石受到冻融影响的过程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现象,以冻融侵蚀程度差异为基础将我国国土进行了冻融区域的划分,并对冻融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按照冻融破坏的形成特点对寒区典型灾害进行了分类。(2)选取6组粗粒花岗岩试样,进行冻融力学实验,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特点,并采用唯象损伤理论对不同冻融次数下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3)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结合本次实验所选用的检测设备,对测试得到的参数、图像等所表达的岩石性状特征进行了解释,为岩石的细观损伤检测和细观参数分析奠定了基础。(4)选取粗、细两种粒径的花岗岩各5组,进行冻融力学实验,并在冻融前后对岩石进行核磁共振测试。通过分析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和核磁共振参数,探讨了冻融条件下不同粒径花岗岩的冻融损伤差异和细观特征变化。(5)通过对比两种粒径花岗岩的T2弛豫分布和MRI图像,分析了岩石的微孔隙损伤扩展模式;以唯象损伤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冻融损伤变量与冻融前后岩石孔隙度的关系,对冻融作用下不同粒径的同性岩石损伤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重要部门,对于公司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薪酬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公司员工任职或者离职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人力资源薪酬
学位
为缓解目前我国煤矿遗留条带煤柱量巨大、矸石排放多的严峻问题,本论文提出了综采矸石充填回收城镇下条带煤柱新技术。论文根据以上覆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压理论和关键层原理,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高
目的:通过对3D-ASL全脑灌注成像进行脑肿瘤术前诊断,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脑肿瘤患者,通过采用MR750 3.OT超导磁共振进行患者扫描,对于患者来
大直径阶梯式冲击反循环钻机在当前桥梁建筑、水利设施,特别是高铁工程等的桩孔施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单纯类比小钻头的结构而进行的非优化设计及欠规范的制造工艺,是大
由于海洋钻井平台的设备及海洋钻井工艺所具有的特殊性,深水海洋钻井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思考。深水海洋钻井具有复杂的工艺性,为了提高海洋钻井工作效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文化自信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一家又一家书屋的诞生则展现了这种自信的民间化历程.在南昌,一些老牌书屋重新回到大众的
期刊
中国永久冻土带、冰川带、稳定性积雪带、季节性冻土带占全国总面积43.5%,这些地区储存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对这些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过程将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冻融循环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一批高压、特高压项目的实施。但同时换流站中设备的噪声问题变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