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民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3年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我国体育场地为85万个,占地22.5亿平方米,每万人拥有6.58个场地,人均拥有面积仅为1.03平方米,其中我国的体育场馆有67.7%分布在学校。[1]重庆市的情况更不乐观,重庆市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6个,每万人拥有标准场地2.55个,非标准场地2.05个。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0.6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1平方米,人均拥有对外开放体育场地面积0.174平方米,这些数据都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在校师生和社区居民开放,就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问题。体育场馆是指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一般包括各类体育场、馆和游泳池。高校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是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场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否真正落实,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能否深入持久的开展,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全民健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找出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其为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序的对外开放提供理论依据。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形式简单,主要采取场地出租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来开发市场,加之管理模式落后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经验,造成体育场馆使用率低、空闲率高,这与高校周边社区群众由于缺乏体育场馆而无法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是相悖的,不利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体育的发展;体育也反作用于经济,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做了新的尝试,改变管理模式、场馆功能多元化、延长开放时间、提供新的服务、承办赛事等,不仅满足了在校学生和学校周边社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尝试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成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了解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具体情况,剖析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上的遇到的现实问题,为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