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建设用地是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及有序管理是中共“十九大”后我国加快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从土地供给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腾飞式的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土地利用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刻剖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过程、特征和趋势,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对认清土地利用发展方向,促进城镇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区位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两个维度对重庆市2001-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厘清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弹性指数和经济弹性指数揭示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变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关系,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的关联关系,为协调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选取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揭示重庆市2001-2017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为制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土地供给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序变化特征上看,研究期内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状变化过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在时序变化上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在时序变化上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态势。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所呈现出的阶段性转折特征与区域发展政策、土地管理政策、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密切相关。(2)从空间特征上看,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显著,扩张速度的空间差异呈逐渐减小趋势,空间相关性不明显;人口弹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经济弹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较显著,但空间相关性弱,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显;扩张强度空间差异明显,整体上呈主城区最大、主城区周边区县次之、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最小的分布格局,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格局具有一致性。(3)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总体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GDP、二三产业产值与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性更强,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子;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交通条件和常住总人口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相对较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主要受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扩张强度主要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GDP、二三产业产值等因素的影响。(4)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上,各因素对区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的影响结果与全市层面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性,基于全市层面的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结果不完全适合区县的具体情况。同时,不同区县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高低情况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在制定促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策略时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