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及其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1.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为载体采用冻干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缓释系统(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sDrugDeliverySystem,LMWHDDS)并体外评价其理化性质。 2.选取新西兰白兔25只(50眼),随机分为5组(10眼/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A组空白对照组,B、C、D组后房分别植入载药量为1mg、0.5mg、0.25mg的LMWHDDS,E组植入不含药物的空白缓释系统;术后12周内裂隙灯观察角膜、房水、虹膜、晶体后囊的改变以及DDS的降解变化,定期检测眼内压、房水药物浓度,12周时进行眼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电镜检查,并称取后囊湿重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1.采用冻干法制备的LMWHDDS包封率高、工艺稳定,扫描电镜下可见LMWHDDS内部具有许多相互联通的孔隙,其24h体外释药曲线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24h后近似零级释放。 2.A、B、C、D、E各组出现后囊混浊的眼数分别为10、2、3、9、10眼,后囊混浊分级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术后12周时5组后囊湿重的均值分别为114.586±14.577、24.138±6.078、39.231±17.125、99.352±29.370、115.295±19.874mg,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两两比较D组与对照组(A、E)在后囊混浊评分以及后囊湿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B、C组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 3.术后1周、2周、4周B、C组房水中低分子肝素一直保持较高的浓度,D组浓度较低且不稳定;B、C、D组DDS体内降解时间平均为42.27±3.00天。 4.术后第1天B、C、D组纤维蛋白渗出与A、E组相比显著减轻,术后12周内5组均未发现有眼内出血现象的发生。 5.光镜、电镜检查B、C组后囊细胞增生不活跃,各组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组织结构完整,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结论: 1.以PLGA为载体采用冻干法制备的LMWHDDS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和组织相容性。 2.其后房植入能明显减轻术后纤维蛋白渗出,并能够安全、有效抑制后发障的发生,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观测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相关的受体蛋白(APJ)拮抗剂Apelin13(F13A)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地分为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Ap
目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Hcy与阴茎海绵体内源性CO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选取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选取10只给予普通饲料正常喂养,选做A组。余40只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
目的:对比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术前、术后患者的应激指标以及临床指标,探讨 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Traumatic Spl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单核细胞在特定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介导下,游出、聚集并进入动脉血管壁,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这些特
鼓室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还存在争论。虽然不同组织和器官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自然病程等方面有差别,但鼓室硬化与其他器官硬化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纤维化形成过程是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并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导致正常造血受到抑制。随着对急性白血病的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