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并且象征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民族身份。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自治县,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是地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在长期不断地生活实践过程中,该县的各族人民形成了各种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面对现代化、市场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威宁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变的尤为突出。保护并利用好威宁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多样性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地作用。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具之一,在逐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意义十分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该法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界实施的首部法律,在文化领域内具有法制里程碑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威宁自治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和指导思想之一,其在当地实施的实际效果有待探讨。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威宁自治县施行的现状,进入基层实地调查,对威宁自治县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效进行研究。通过对威宁自治县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效调查,得到在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从剖析存在困境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关建议与构想。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选择威宁自治县调研的理由及调研过程,运用实证研究法中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与资料;然后以调研整理的数据为依托,对威宁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分类,并分析威宁自治县目前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现状,同时指出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本原则,提出解决面临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起到对威宁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促进作用,及时制止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消亡,维持文化的多样性,使威宁自治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