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以肠道栓塞为典型病变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及病死率高,给鹅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是发生于肉鸭的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SBDS自发生以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发病鸭因采食困难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影响肉鸭出栏率,给肉鸭养殖业带来了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分离鉴定到一株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基础上,对鹅细小病毒的VP1、VP2及VP3蛋白进行了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以及研制出了 4株抗鹅细小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新型鹅细小病毒在国内的分子流行病学以及为开发鹅细小病毒有效免疫防控技术提供了材料,打下了基础。1.一株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为了揭示引起肉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采集的疑似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典型病例样品,通过接种10日龄鸭胚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到一株新型鹅细小病毒,命名为NGPV-SDLQ21。核苷酸比对发现,NGPV-SDLQ21与其他NGPV以及GPV参考株NS1基因同源性分别在98.8%-99.8%以及93.6%-96.9%之间,VP1基因同源性分别在96.3%-99.8%以及92.8%-96.2%之间。与GPV参考株相比,NGPV-SDLQ21以及其他NGPV参考株在非结构蛋白NS1出现了9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在结构蛋白VP1也产生了 9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以上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SDLQ21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丰富了国内新型鹅细小病毒分子流行病学数据。2.鹅细小病毒VP1、VP2及VP3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为开发诊断用抗原以及潜在的亚单位疫苗,本研究将GPV细胞适应毒CZM-142的VP1、VP2及VP3基因首先克隆至供体质粒pFastBacHTA中,随即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VP1、rBacmid-VP2及rBacmid-VP3,再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VP1、rBac-VP2及rBac-VP3。IFA以及Western-blot证明,重组杆状病毒rBac-VP1、rBac-VP2及rBac-VP3表达的鹅细小病毒VP1、VP2及VP3蛋白均能被抗GPV 阳性鼠血清特异性识别。此外,以重组杆状病毒rBac-VP3表达的VP3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鹅细小病毒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特异性检测发现,该IFA方法仅与抗GPV 阳性鹅血清反应,而与所检测的抗其他病原的血清不反应。以上表达鹅细小病毒VP1、VP2及VP3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VP1、rBac-VP2及rBac-VP3的成功构建,以及基于重组杆状病毒rBac-VP3表达的VP3蛋白初步建立的检测GPV抗体的IFA方法为进一步研制GPV血清学诊断技术及亚单位疫苗提供了抗原及技术支撑。3.抗鹅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为筛选获得抗GP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GPV细胞适应毒CZM-142作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利用常规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筛选方法进行了抗GP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结果获得4株能够稳定分泌抗GP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GPV-Mab-2F4、GPV-Mab-2F9、GPV-Mab-4D9及GPV-Mab-6E11。亚类鉴定发现4株单克隆抗体亚类均为IgG,轻链均为κ链。4株单克隆抗体小鼠腹水IFA效价在1:3200-1:6400之间。特异性试验表明,4株单克隆抗体仅与GPV反应,而与所检测的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等其他病原均无交叉反应性。中和试验表明,4株单克隆抗体具有病毒中和活性。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感染重组杆状病毒rBac-VP1、rBac-VP2及rBac-VP3的sf9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4株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均位于VP3蛋白。此外,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LMH细胞表达的NGPV-SDLQ21的VP3蛋白。以上4株抗GP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为进一步解析GPV的VP3蛋白B细胞表位以及为GPV的诊断提供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