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在心肌肾胺酶缺乏、肾胺酶正常表达及肾胺酶重组蛋白预处理三种条件下,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细胞凋亡程度及组织肾胺酶表达变化,初步探索肾胺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细胞实验: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肾胺酶基因沉默干扰序列(LV-Rnls-RNAi)转染H9C2心肌细胞,运用QPCR及、Vestern-Blot方法鉴定肾胺酶基因表达抑制效率,筛选出对肾胺酶基因有高效抑制的靶序列。2.SD大鼠心肌细胞肾胺酶基因沉默模型建立:15只SPF级雄性10周龄SD大鼠(280-320g),平均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Od组、4d组、7d组、10d组、14d组);除基线组(Od组)外,每只大鼠心包腔注射100u1方法1中筛选出的滴度为1E+8TU/ml的慢病毒,分别在第0天(Od组)、4天(4d组)、7天(7d组)、10天(10d组)、14天(14d组)处死对应各组大鼠,QPCR及Western-Blot方法鉴定心肌肾胺酶表达,选取最佳感染时间。3.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36只SPF级雄性10w龄SD大鼠(280-320g),平均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肾胺酶基因干扰组(RNAi组)、肾胺酶基因干扰阴性病毒对照组(RNAi-NC组)、正常手术组(Normal组)、假手术组(Sham组)、肾胺酶重组蛋白预处理组(Protein组)、蛋白溶媒(PBS)预处理组(Vehicle)。I/R模型建立方法为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min,再灌注24h;其中RNAi组及RNAi-NC组在I/R术前10天按方法2中建立肾胺酶基因沉默模型;Protein组及Vehicle组分别术前10min皮下注射肾胺酶重组蛋白(1.5mg/kg)及同体积PBS;Sham组穿线不结扎。采用Elisa检测术前、术后血浆肾胺酶及去甲肾上腺素(NE)变化;双染色法测定心肌坏死及梗死面积;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Q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肾胺酶表达。结果:1.细胞转染后LV-Rnls-RNAi(19810-1)、LV-Rnls-RNAi(19811-1)、 LV-Rnls-RNAi(19813-1)三组较对照组,肾胺酶基因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自抑制效率分别为63.47%、32.69%、93.66%,进一步检测LV-Rnls-RNAi (19813-1)转染组蛋白表达抑制效率为83.1%。2.心包注射慢病毒前后,大鼠血压、体重等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术后第10d、14d明显肾胺酶基因表达较Od明显降低(P<0.05),第10d与14d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检测第10d组大鼠心肌细胞蛋白表达抑制效率为63.89%。3.(1)各组大鼠I/R术前及术后,血压、体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R术后双染色法显示各组缺血区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坏死面积比较RNAi-NC组、正常手术组及Vehicl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RNAi组及蛋白预处理组分别与各自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n=3);RNAi组较正常手术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n=3);蛋白预处理组较正常手术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01(n=3)。(2)心肌组织肾胺酶基因表达在手术组均降低,较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NAi组较RNAi-NC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肾胺酶蛋白表达结果与基因表达一致。(3)术前血浆肾胺酶、N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肾胺酶仅Protein组较Vehicle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后NE水平在RNAi组、RNAi-NC组及Vehicle组有下降,较各组术前差异显著(P<0.05),同时较术后Sham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Rnls-RNAi(19813-1)转染后抑制效果最强;SD大鼠心包注射术后10天可达到最佳抑制效果。2.缺乏肾胺酶时大鼠心肌细胞在心肌I/R过程中损伤程度更重;肾胺酶重组蛋白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在I/R过程中的损伤。3.外源性肾胺酶重组蛋白能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保护I/R损伤,其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心肌缺血及I/R损伤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