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政策形成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贸易政策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贸易政策形成的客观环境和主观需求发生了变化。只有了解贸易政策产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环境,才能发现贸易政策的形成规律;只有把握住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及其规律,才可以了解贸易政策的目标、属性及所引致的政策效应之间的关系。论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博弈理论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对贸易政策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第一个方面为论文第二章,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博弈理论对贸易政策形成中的经济主体动机及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出贸易政策形成的以下特征:第一,不同经济主体对贸易政策有不同的偏好,贸易政策是不同主体共同选择和作用的结果。第二,贸易政策作为一种制度是可变的,贸易政策的变迁是由于制度环境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贸易政策的形成最终体现为贸易保护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的不同组合。贸易利益的大小决定了经济主体对自由贸易政策及贸易保护政策的偏好程度及其采取行动的动力。第四,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一些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着更大的主导权,而另一些国家的产业集团或企业集团在政策形成中有更大的主导权。第五,在开放型经济体中,贸易政策的形成,不仅受到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还要受到国际上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贸易协定是政策国际协调的产物。第六,贸易政策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目标与效果不一致性的情形,而经济主体的利益非同构(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是导致贸易政策目标非最优化及贸易政策形成动态不一致性的共同原因。 第二个方面为论文第三章,从世界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世界贸易发展史揭示了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内生的、动态的决定过程。贸易政策的取向不仅仅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因素,还得符合客观制度环境的需要。各国贸易政策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中表现出演进的不一致性,其原因在于其国内各种经济主体的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不同。WTO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政策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也是各国进行政策互惠性交易的需要。由于贸易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国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够在WTO规则中得到体现,但由于各国存在要素禀赋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它们在WTO的规则制定中有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国际贸易公共政策正是在各国贸易利益的协调与竟争中不断发生演变。 第三个方面包含在论文第四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贸易政策演变的阶段及特点、贸易政策形成中的利益主体。贸易政策形成的特殊制度环境及政策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经历了由强制性变迁过程,到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过程,再到贸易政策诱致性变迁为主的过程。第二,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度演进动力来自于各种经济主体利益的需要及其政策博奔的结果,也来自于市场机制等客观环境的作用。这种动力既决定了过去的演进轨迹,也将决定今后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方向。第三,中国贸易政策形成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参与中国贸易政策形成的经济主体的构建往往不是按市场需求来组织,而以行政纽带为基础构建的利益群体较多。二是经济主体不断出现的利益分化幢贸易政策出现动态不一致性。目前中国贸易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人为增加政府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困难,这种困难在体制变迁过程和开放过程中更加突出。第四,贸易政策的制度创新能否给中国经济带来长期利益,关键在于政策形成的制度安排。 从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博弃理论分析贸易政策的形成是一个新的视角,但并不必拘泥于这几种理论的解释。贸易政策形成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有更多的理论可以对其进行分析,贸易政策形成的理论体系将在贸易政策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了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讨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进一步阐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以金鲳鱼内脏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取原料,优化提取因素,主要考察了提取物料比、温度、时间、p H、缓冲液浓度,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SOD提取工艺。通过正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正确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并保持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协调贸易、
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日趋严重,水权交易势在必行。对于大型用水工程以及新增用水项目采用水权的现货交易存在较大风险,而水权期权交易可以规避水权交易中的风险,保障工程和
当今,经济外交在各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十分活跃而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国际经济、区域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盟作为一个区域性
建筑钢结构在业界内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在造价方面必须得到更好的控制。高成本、高收益的模式,并不符合建筑钢结构的诉求。本文对钢结构造价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