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数亿人暴露在高砷环境中,中国是受砷危害的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方性砷中毒在我国发现时间短、病情重、病区范围大,而且暴露在高砷水平下的人口还在继续扩大。由于砷在体内作用机制复杂,其慢性毒性作用及致病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对砷的发病机理研究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研究表明,砷中毒主要导致血管病变,特别是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皮是覆盖在血管内膜表层,在血管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目前研究已确切表明,地砷病不但可以造成各系统疾病,长期接触砷,还可导致各种癌症,如膀胱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等。迄今为止,砷的致癌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模型作为亚砷酸钠对血管增殖影响体内研究模型;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亚砷酸钠对血管增殖的体外研究模型,观察亚砷酸钠对血管增殖毒性效应;以小鼠乳腺上皮细胞(NMuMG)为研究对象,研究砷的诱导EMT作用,以期为砷的致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经研究我们发现,NaAsO2对体内外血管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砷化物中毒引起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之一。在应用小鼠乳腺上皮细胞(NMuMG)作为研究砷诱导EMT模型之前,我们先观察了砷对NMuMG的直接毒性效应。我们首次发现NaAsO2能够改变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凋亡,且通过抑制c-Myc表达,促进P21表达来实现的。为了研究砷诱导EMT,我们先建立了TGF-β介导的EMT模型,接着我们首次成功的通过NaAsO2介导NMuMG发生EMT,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发现砷是通过HMGA2途径诱导EMT。上述研究结果为地砷病的血管损伤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砷的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砷正是通过引起正常细胞的发生上皮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化而引起癌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