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公共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它以交流和共享为前提,直接面对公众,为大众服务,呈现出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有的形体、材质、体量及三维度视点,是最先能打动和吸引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公共空间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性的作用,成为人与环境交流、人与自然融合的媒介。公共艺术和公众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和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是发展公共艺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公共艺术反映本地环境的文化特质,是一种环境经验的表达,它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和文化意义能够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激发参与的兴趣,要达成此目的主要就在于公共艺术与公众和环境之间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表现为作品、人(公众、艺术家)和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影响和融合。人作为参与互动的主体而存在,人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就是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只有在与公众的广泛接触中,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城市雕塑与环境作为互动的客体也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紧密关系。一方面,城市雕塑受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风格、尺度、材质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因素,并与之相适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它们的文化品味和风格,改善环境的现有品质。
本论文对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研究是基于城市雕塑的分析与探讨。在解析公共艺术、公众与环境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互动性设计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艺术家(设计者)、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并通过最终的艺术作品反映出这种互动的影响与结果。在雕塑设计中要考虑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来设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题材、选址、形体、尺度、光影、色彩、材质、功能、动态等为设计要点,顺应“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生态性设计的时代发展要求,突出作品与环境依存、融合的关系,实现艺术作品与人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建设的最终目的。
论文最后对我国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展望,希望从相关法规的确立、艺术家责任感的加强和后期管理的落实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推动我国公共艺术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