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在深交所启动以来,截止2010年12月31日之前,先后有153家上市公司在创业板市场上进行融资。由于市场的追捧,发行价格偏高,“超募”几乎成为了创业板的代名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这种超募行为造成各方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关注。超募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诱发了创业板股市的“泡沫”;超募行为使得公司募集的超额资金闲置,甚至被挪用,大大的降低了公司盈利能力,并直接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降;超募行为造成大量资金闲置,造成资源配置低效,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严重损害了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以致于影响上市公司的最终利益。本文从资本结构与融资的一般理论入手,大量收集相关文献,一方面定性分析了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的表现和危害,分析超募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对超募数量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超募数量及超募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从公司经营业绩和股票价格市场表现两个方面考察了超募的经济后果,实证研究发现超募与公司经营业绩变化和股票价格市场表现呈负线性相关,证实了超募对上市公司及投资者带来负面影响,分析这种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超募资金的使用效率低及资金另投,最后针对原因提出了防治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整体设想和防治上市公司超募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