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圈椅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经典坐具。圈椅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三足凭几,在唐朝时初具雏形。明代时期圈椅形制逐渐成熟,形成了经典的明式圈椅样式。清后期,传统圈椅发展接近尾声,逐渐走向没落。目前,国内外对圈椅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其研究成果不能为圈椅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基础上对圈椅的设计进行改良与创新,以此来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中国家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圈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历史研究、实物测绘、个例分析、归纳总结、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传统圈椅的设计特征、当代传承和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比例设计上,传统圈椅造型比例的确定方法是混合比例构成法,其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值多为平方根比例2、3、5,黄金分割比1.618,以及1:1、1:2、1:3等,这些比例关系会根据功能、材料、风格、审美、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在零部件的形制特征上,传统圈椅的椅圈线条优美圆滑,形态简洁,“云头”弧度的变化让整个椅圈造型具有灵活性。独板靠背板轻盈妍秀,攒框靠背板装饰精美、富有变化。联邦棍与鹅脖线条优美,具有韵律感。座面与腿足间的连接构件线条造型优美,其装饰纹样与靠背纹样相互呼应。直腿“侧足收分”,外翻马蹄腿和内翻马蹄腿造型优美,层次丰富;在装饰艺术上,传统圈椅常见的装饰图案有卷草纹、缠枝纹、荷花纹、牡丹纹等植物图案,螭龙纹、麒麟纹、仙鹤纹等动物图案,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形神兼备。靠背板上端的装饰图案位于靠背板“中心偏上”的位置,是圈椅装饰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外观造型的感知意象上,人们对“韵律—单调”与“高雅—庸俗”两组词汇的意象感知非常明显,认为传统圈椅具有“韵律”感和“高雅”感,对“朴素—华丽”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传统圈椅的靠背以及腿足间的连接构件上,靠背和腿足间的连接构件装饰越简单,其“朴素”感就越强。(2)现代圈椅可以分为造型追随型、材料创新型、文化传承型和现代简约型四类;传统圈椅的当代传承方式主要有造型的取舍与简化、材料种类的丰富、装饰艺术的应用、结构与工艺的改良和设计思想的传承五种;传统圈椅在当代传承的过程中,在造型上存在着形式上的一味仿古和对传统圈椅造型的盲目简化或刻意解构的问题,在材料上存在着使用单一、对可持续性考虑较少的问题,在结构与工艺上存在着不利于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的问题,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强加文化符号、不能引起设计共鸣的问题。(3)现代圈椅创新设计的思路是先对传统圈椅的原型进行选择、提炼与转换,然后在保持与传统圈椅基本原型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延伸与创新,其中形式创新的设计要点包括材料、色彩、结构工艺、功能和文化符号五个方面。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补充传统圈椅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为现代圈椅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