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翻译必然涉及到两个层面上的交流与转换,一是微观的语言上的转换,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而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与载体,因此对翻译活动的探讨归根结底离不开对出发语和目的语转换活动的审视。对于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单位,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见解。翻译单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词汇单位,它与语篇类似,不拘泥于一个单词、短语、段落或篇章。因而,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被广大学者认为是一种合理的转换方式。作为最基础的两种语篇特征,衔接与连贯必为译者所重视。但是,目前对于翻译活动中衔接手段的研究缺乏一个总体的理论框架,对如何处理翻译中衔接与连贯问题也探讨不够。所以本文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探讨英汉翻译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的衔接方式差异以及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与对策,以期对前述问题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进而对翻译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衔接又是语篇本质特征的终极体现,所以,好的翻译作品离不开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衔接方式的对比分析。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总归纳了五种主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替代、照应、连接、词汇衔接、和省略。这些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都客观存在,发挥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作用。本文则以上述理论框架为基础,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及秭佩与甄丽丽的汉译本取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主要衔接手段的异同,探究其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比较发现,英汉语篇都广泛运用上述衔接手段,但用法不一,且在翻译时并非处处一一对应,经常会发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