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帕金森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在其发病机制中,多巴胺D2受体(D2R)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D2受体激动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吡贝地尔是D2、D3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尤其是震颤的改善,而且吡贝地尔具有作用明显、副作用小、药物剂量容易控制等优点。因此,吡贝地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但关于吡贝地尔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方面,而从基础、影像等方面进行的客观、定量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利用[11C]-雷氯必利(raclopride,RAC)-PET通过从受体蛋白水平和利用原位杂交技术从mRNA水平研究D2R在吡贝地尔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吡贝地尔的使用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本文同时进行吡贝地尔的临床疗效评价。 对象与方法 一、选取未经治疗的轻症帕金森病患者6例,吡贝地尔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例,年龄(66.6±7.19)岁,病程(2.6±1.32)年,正常志愿者4例,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9.75±2.63)岁。分别行[11C]-RAC-PET显像,采集方式:1帧/1min,采集10帧,1帧/2min,采集10帧,1帧/3.33min,采集6帧,共26帧,动态扫描时间共50min。PET图像重建后,选取第16-26帧作为计算RAC的图像。采用感兴趣区法(ROI)进行图像分析,计算每个ROI的平均放射活性,以尾状核头或壳核放射活性/小脑放射活性作为D2R的特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