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将所选病例分为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肝肾亏兼痰瘀互结四大常见证型。观测入选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常规指标、免疫学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指标与证型的相关性。
结果:1.与免疫指标相关性:治疗前各组IgA、IgG、IgM均较正常值偏高,其中IgA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两比较,肝肾亏损兼痰瘀互结型、湿热阻络型高于寒湿阻络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gG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两两比较,湿热阻络型高于寒湿阻络型,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IgM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IgA、IgG、IgM均较治疗前减低,IgA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肝肾亏损兼痰瘀互结型、寒湿阻络型高于湿热阻络型,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gG及IgM各组之间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治疗前各组晨僵时间平均值均较正常偏高,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寒湿阻络型平均晨僵时间最长。治疗前关节压痛指数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其中肝肾亏虚兼痰瘀互结型平均值最高。治疗前关节肿胀指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两比较,肝肾亏虚型高于寒湿阻络型(P<0.05)。疼痛VAS组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与炎性及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相关性:治疗前各组间ESR、CRP、RF平均值均高于正常。ESR及CR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寒湿阻络、肝肾亏虚兼痰瘀互结型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4.治疗前后各证型相关指标改善值比较:在疼痛VAS、关节压痛指数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上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握力、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个数、晨僵时间等方面,各证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湿热阻络型缓解最好,寒热互结型缓解最低。5.中医症候疗效指标:湿热阻络>寒湿阻络>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寒热互结型。
结论:1.IgM、IgA、IgG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参考指标。2.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型病情严重性最高。3.在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值上,各证型无明显差异。4.在中医症候的缓解上,湿热阻络型缓解最好,寒热错杂型缓解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