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晨报副刊》——以1920年代两次社会大论战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u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报副刊》与《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并称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而四大副刊之一的《晨报副刊》,从1918年到1928年存在和发展了近十年时间,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者和先驱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舆论的空间,大大强化了新思潮传播的力度和深度,是当时社会思想文化启蒙的主要阵地。在其存续的10年时间里,先后由李大钊、孙伏园以及徐志摩担任主编,亦使得晨报副刊在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徐志摩主编时期,更是打上了“自我”的深深烙印,凸显了其个人的政治理想和同人色彩。   本文在对历史资料梳理的基础上,以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仇友赤白”论战的讨论以及关于“闲话之争”的考量,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从文化与社会互动的层面解读徐志摩的政治思想,力图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和复杂性,从而重构近代生动而鲜活的历史场景。
其他文献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开发,能极大地带动河源地区经济的发展,并将有助于客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河源政府对其境内客家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十分繁荣的朝代,繁荣的经济必然有与其应的制度作保证,锁院制度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国家保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锁院制度涉及到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