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托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9 hm2大面积永久样地,将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组分划分,采用生物量模型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有效估算,并分析了其组成和分配特征。基于永久样地内乔灌层(DBH≥2 cm的木本个体)和粗木质残体(CWD)生物量的定位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分析和地形分析,探讨其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总生物量为393.78 t·hm-2,其中活体植被生物量占91.41%,CWD占6.68%,地表凋落物占1.91%。(2)在活体植被生物量中,地下生物量为105.17 t·hm-2,地上生物量为260.99t·hm-2,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R/S)为0.40;乔灌层器官生物量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52.92%),粗根、枝、叶的比例分别为27.56%、15.48%、4.04%:乔灌层生物量集中于大径级与中径级,DBH>20 cm的植株个体占整个乔灌层生物量的93.36%,其中大树(DBH>70 cm)的贡献较大(20.98%);乔灌层生物量的垂直分配为Ⅰ层(H>30 m)103.65 t·hm-2、Ⅱ层(20~30m)181.02 t·hm-2、Ⅲ层(10~20 m)65.83 t·hm-2、Ⅳ层(H<10 m)8.87t·hm-2;在树种分配方面,约97%的生物量集中于10个树种,其中作为建群种的红松优势尤为明显,其所占比例为70.34%。(3)原始阔叶红松林CWD生物量为26.77 t·hm-2,倒木、枯立木、树段所占比例分别为78.60%、15.48%与5.92%。CWD大多处于中等腐烂等级,其主要组成树种为红松、枫桦、冷杉、红皮云杉和紫椴。(4)乔灌层各组成部分(干、枝、叶、粗根、地上、总)与CWD生物量的变异函数均可拟合成理想的理论模型,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所引起,且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结构比>75%),其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96.9、138.4、110.1、91.8、98.4、94.8和79.5 m;原始阔叶红松林五个主要树种(红松、枫桦、冷杉、紫椴、五角槭)生物量具有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和尺度,均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程度(空间结构比>75%),其空间异质性尺度分别为110.7、49.7、56.4、43.1和51.6 m。(5)坡位、坡向是影响乔灌层生物量的两个重要地形因子,生物量随坡位的上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坡向的变化则按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地生物量呈递减趋势,经x2检验均呈显著性差异(P<0.001);而坡度对乔灌层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CWD生物量在不同坡位、坡向、坡度上的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