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巴特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巨著《教会教义学》被评为可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并肩的基督教神学著作。本论文所论及的他的“虚无论”就是来自此书的第三卷第三章。
在巴特的“虚无论”上,本论文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虚无;巴特是如何克服虚无的。然后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探寻巴特所使用的神学方法。巴特的虚无论涵盖了形而上学的“存在与虚无问题”和“面对死亡的存在”问题,并涵盖了基督教传统中的“罪论”。他指出,虚无在实质上有三种表现形式:罪、恶和死亡,这三种表现形式同有一个本质,就是虚无,所以任何一种形式都是不会单独出现的,总是伴随着另外两种。而虚无根本上是上帝的敌人和对手,而不是创造物的,若创造物把虚无当作自己的敌人,那只会是带来绝望。在如何克服虚无的问题上,巴特首先从方法论上使用“基督论式的形而上学”(ChristologicalMetaphysics),按詹逊的说法,即以一个人的生命历史的展现取代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的形而上学基于“存在的根源”,也就是那“被钉者与那真理者”。而他的虚无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正好相对完整地展现了巴特的这种神学方法。
论文先进行“虚无”问题的哲学史和基督教思想史两个层面的回顾,并指出巴特对这些思想的批判。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的巴蒙尼德的存在和虚无的根本对立,到柏拉图把虚无问题中的死亡问题归结为哲学中唯一重要的问题,再到阿奎那使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指出上帝作为第一存在者,巴特认为他们或者是脱离上帝来讨论虚无,或者是脱离开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耶稣基督来谈论虚无,从而不能真正认识虚无。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本论文着重于与奥古斯丁的“罪论”进行对比,来看巴特的虚无思想的继承性与独特处。
在分析虚无的存在时,巴特首先指出:“虚无不是无”。它包含下面几层涵义:虚无不是不存在,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并且是上帝所严肃认真地对待着的一种力量;创造的阴影--残缺、腐烂、艰苦的环境等--并不是虚无,它们是上帝的完美的创造的一部分;死亡也不是无,因为死亡背后是罪的代价,它是与上帝的关系的脱离,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主要是针对存在主义哲学。
其次,巴特认为,我们人作为有罪的存在者,也已经被虚无所侵蚀,在虚无的权柄下,根本无法认识虚无,就像罪人本身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罪一样,因为作为罪人,他的知识也已经被罪所污染。只有上帝他自己才清楚虚无到底是什么,清楚如何克服虚无;事实上,他已经以自己的道成肉身--在耶稣基督身上--以自己的虚己,即耶稣基督的被死亡所吞噬,却在复活中战胜死亡,已经击败了虚无。我们人,作为创造物,只能从上帝那里获取关于虚无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罪使我们与上帝相隔绝,所以只有通过“信仰使我理解”这一安瑟伦的进路,通过耶稣基督这个中保来了解关于上帝的知识,来明白上帝的启示。在这一部分,本论文先是用一个示意简图勾画出上帝、虚无、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分析虚无与上帝、虚无与耶稣基督、人与虚无、人与耶稣基督等之间的关系,并对虚无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区分。
论文最后根据巴特的虚无论来分析他所使用的神学方法。在这一部分,澄清了巴特虚无论的科学性所在,这也是巴特整个教会教义学系统的科学性所在。然后分析巴特所使用的“上帝之道”神学方法和辩证神学方法,指出巴特所使用的是以耶稣基督为基础,以恩典的类比为方法的基督论式的形而上学。论文最后指出巴特的虚无论对当代神学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对莫尔特曼的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