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卡尔·巴特的虚无论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巴特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他的巨著《教会教义学》被评为可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并肩的基督教神学著作。本论文所论及的他的“虚无论”就是来自此书的第三卷第三章。 在巴特的“虚无论”上,本论文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虚无;巴特是如何克服虚无的。然后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探寻巴特所使用的神学方法。巴特的虚无论涵盖了形而上学的“存在与虚无问题”和“面对死亡的存在”问题,并涵盖了基督教传统中的“罪论”。他指出,虚无在实质上有三种表现形式:罪、恶和死亡,这三种表现形式同有一个本质,就是虚无,所以任何一种形式都是不会单独出现的,总是伴随着另外两种。而虚无根本上是上帝的敌人和对手,而不是创造物的,若创造物把虚无当作自己的敌人,那只会是带来绝望。在如何克服虚无的问题上,巴特首先从方法论上使用“基督论式的形而上学”(ChristologicalMetaphysics),按詹逊的说法,即以一个人的生命历史的展现取代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他的形而上学基于“存在的根源”,也就是那“被钉者与那真理者”。而他的虚无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正好相对完整地展现了巴特的这种神学方法。 论文先进行“虚无”问题的哲学史和基督教思想史两个层面的回顾,并指出巴特对这些思想的批判。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的巴蒙尼德的存在和虚无的根本对立,到柏拉图把虚无问题中的死亡问题归结为哲学中唯一重要的问题,再到阿奎那使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指出上帝作为第一存在者,巴特认为他们或者是脱离上帝来讨论虚无,或者是脱离开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耶稣基督来谈论虚无,从而不能真正认识虚无。在基督教思想史上,本论文着重于与奥古斯丁的“罪论”进行对比,来看巴特的虚无思想的继承性与独特处。 在分析虚无的存在时,巴特首先指出:“虚无不是无”。它包含下面几层涵义:虚无不是不存在,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并且是上帝所严肃认真地对待着的一种力量;创造的阴影--残缺、腐烂、艰苦的环境等--并不是虚无,它们是上帝的完美的创造的一部分;死亡也不是无,因为死亡背后是罪的代价,它是与上帝的关系的脱离,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主要是针对存在主义哲学。 其次,巴特认为,我们人作为有罪的存在者,也已经被虚无所侵蚀,在虚无的权柄下,根本无法认识虚无,就像罪人本身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罪一样,因为作为罪人,他的知识也已经被罪所污染。只有上帝他自己才清楚虚无到底是什么,清楚如何克服虚无;事实上,他已经以自己的道成肉身--在耶稣基督身上--以自己的虚己,即耶稣基督的被死亡所吞噬,却在复活中战胜死亡,已经击败了虚无。我们人,作为创造物,只能从上帝那里获取关于虚无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罪使我们与上帝相隔绝,所以只有通过“信仰使我理解”这一安瑟伦的进路,通过耶稣基督这个中保来了解关于上帝的知识,来明白上帝的启示。在这一部分,本论文先是用一个示意简图勾画出上帝、虚无、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分析虚无与上帝、虚无与耶稣基督、人与虚无、人与耶稣基督等之间的关系,并对虚无的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区分。 论文最后根据巴特的虚无论来分析他所使用的神学方法。在这一部分,澄清了巴特虚无论的科学性所在,这也是巴特整个教会教义学系统的科学性所在。然后分析巴特所使用的“上帝之道”神学方法和辩证神学方法,指出巴特所使用的是以耶稣基督为基础,以恩典的类比为方法的基督论式的形而上学。论文最后指出巴特的虚无论对当代神学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对莫尔特曼的思想的影响。
其他文献
九鬼周造是现代日本哲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哲学家,因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长年留学欧洲受现象学影响等因素,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大背景下,积极思考个体实存的存
本文认为社会引力、内在活力和时间向度下的未来潜力,这三个维度构成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多元混合动力。其中,社会引力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和政策空间,内在活力主要来自于专业建
民族伦理的研究是在西部大开化背景下备受关注的课题,许多学者在这里辛勤耕耘,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苗族是我国第五大民族,基本上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大山中,是西部开化的主力
学位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是蒙古帝国的开国君主,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的活动改变了蒙古社会及蒙古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很
社会变迁是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社会变迁,对全面、深刻认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都有一种社会变迁或发
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机器的观点是马克思技术思想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机器产生的前提条件、发展动因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展示
学位
当前学界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研究多是仅仅以“意”这一概念为中介来进行的,因而并未深达“意”中的情的因素,使得阳明的情感哲学与“知行合一”思想之间的关系长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