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中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符合CHPS诊断标准,行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的患儿44例,男39例,女5例,胎龄34.5~41周,年龄14~85天,体重2.2~6.5 kg。术前禁饮食12小时,洗胃后送胃镜室,术前30min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20mg/kg,术前5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3mg/kg,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观察镇静前、镇静后(术前、术中、术后)患儿意识及呼吸变化,以Ramsay分级标准对患儿意识改变进行镇静程度评级。结果:(1)术前单独给予苯巴比妥15min后处于为0级为12例,1级为19例,2级为13例;联合给予咪达唑仑5min后进入3级8例,进入4级36例;术中10min出现0级12例,经追加咪达唑仑剂量后转为4级。(2)患儿术前给予苯巴比妥、咪达唑仑后较给药前呼吸频率减慢(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胃镜手术中患儿呼吸较术前加快(P<0.05)。(3)44例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比较差无显著性意义(P>0.05)。(4)术中2例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结论:1、在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中,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咪达唑仑,镇静效果良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2、术前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咪达唑仑对呼吸有轻微抑制作用,但不影响患儿的氧合情况。目的:观察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前后幽门梗阻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象:2006年8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临床表现为呕吐、胃型和胃蠕动波、右上腹扪及幽门橄榄,结合造影、B超结果,符合CHPS诊断标准的44例患儿,其中男39例,女5例,胎龄34.5~41周,年龄在14~85天,体重在2.2~6.5 kg。治疗方法: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在胃镜直视下,从幽门管的球部一侧开始,采用针式电切刀,电切狭窄幽门管前壁和后壁肥厚的黏膜及环形肌,向胃窦方向移行,以暴露纵形肌为标志,根据术前B超显示的幽门管壁厚度预定切开深度约2-4mm。44例患儿在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前及治疗后7~14天均进行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幽门的异常影像学特征与梗阻程度的变化。结果:(1)异常影像学特征治疗前:线样征33例、鸟嘴征29例、双轨征26例、肩征15例,多同时合并出现。治疗后:线样征6例、双轨征2例、鸟嘴征5例、肩征3例。异常影像学特征在治疗后显著减少。(2)梗阻程度治疗前:轻度梗阻8例,中度梗阻11例,重度梗阻25例。治疗后:无梗阻34例,轻度梗阻6例,中度梗阻4例,重度梗阻0例。治疗后梗阻程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CHPS的重要方法,线样征、鸟嘴征、双轨征、肩征最为常见,同时出现时对确诊CHPS更有帮助。(2)上消化道造影能观察治疗前后胃和幽门的形态、幽门通畅度的变化,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目的:分析新生儿血清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胃泌素、生长抑素与新生儿疾病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90例为患病新生儿为疾病组,包括13例窒息、37例肺炎、1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和2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疾病组中18例出现吃奶少、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少等症状,列入消化功能障碍组,72例无消化功能障碍表现列入消化功能正常组。对照组与疾病组在胎龄、分娩方式、性别、日龄、体重、1’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标本采集及处理:在早晨空腹时取外周静脉血3ml,使用不含热原和内毒素的试管,操作过程中避免任何细胞刺激,收集血液后,在4°C下3000r/min转离心20分钟将血清和红细胞迅速小心地分离。吸取上层血清置于1.5ml离心管,-80°C保存待测。(3)检测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浓度。(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比较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因素时以胃泌素、生长抑素浓度与胎龄、分娩方式、性别、日龄、体重、喂奶量等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1)疾病组GAS、SS浓度分别为242.10±87.67pg/ml、175.33±67.10 pg/ml,对照组GAS、SS分别为:178.07±81.10 pg/ml、123.41±52.63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窒息、肺炎、NRDS患儿GAS浓度分别为257.70±89.62 pg/ml、239.84±47.26 pg/ml、245.60±69.12 pg/ml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SS浓度分别为187.52±71.21 pg/ml、177.36±68.32 pg/ml、182.45±69.86 pg/ml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消化功能障碍组新生儿GAS、SS分别为325.42±92.36 pg/ml、196.51±70.31pg/ml,消化功能正常组GAS、SS分别为227.50±84.23pg/ml、165.32±57.81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疾病组、对照组GAS与S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7、0.808。(5)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与胎龄、日龄、喂奶量呈正相关(P<0.01),对应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1、0.475、0.506及0.385、0.454、0.507。结论:(1)胎龄、日龄、喂奶耐受量是影响新生儿胃泌素、生长抑素水平主要生理因素,随胎龄、日龄、吃奶耐受量增加而增加。(2)窒息、肺炎、NRDS可能是引起新生儿胃泌素、生长抑素变化病理因素。(3)新生儿发生疾病时胃泌素、生长抑素分泌紊乱可能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