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坝窑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是以烧制黑釉瓷器为主的民间窑场,其窑变奇幻多彩,独具特色。西坝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进文物工作者视野,2007年底开始进行正式发掘,窑址分布在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绵延约5公里,集中于庙沱村一带。经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探勘,西坝窑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西坝窑器物造型与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其他黑釉瓷窑有着相似之处,据现在发掘出土器物及民间藏品来看,可将西坝窑器样式分为瓶罐类、碗盘类、杯盏类、壶炉类及其他等十余类。西坝窑器物的釉色主要有黑釉、褐釉、窑变釉、杂色釉,尤以窑变釉最多。本文主要分以下六个章节对西坝窑进行初步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文章与著作,进行研究现状分析。第二章主要介绍“西坝窑的发掘状态”,将西坝窑址的出土状态以及发掘情况作基本描述。第三章以“西坝窑的形式状态”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西坝窑的具体器物,分别从其类型、釉色、纹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对“西坝窑的生产形态”进行剖析,讨论涉及西坝窑的地理条件、燃料来源、窑炉结构、装烧方式、运输方式五个方面。第五章对“西坝窑的人文形态”进行探讨,分析西坝窑得以产生与发展的人文环境,梳理其历史发展过程。第六章是本文结语部分,将综合前面各章所述,进行归纳与总结。虽然西坝窑属于民间瓷窑,但从其业态上看,具有产量丰、销路广、生产时间久的特征;就其器物而言,则有型态全、色泽美、窑变图案多样等亮点,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宋代黑釉瓷系中,应当具有相应的地位。然而对西坝窑的研究存在着起步晚、深度较浅等不足,论文力争从美术考古的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予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