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马齿苋鲜榨液对急性湿疹大鼠背部皮肤组织TNF-α、IL-4、HRH1及IL-3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个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黄柏组和马齿苋鲜榨组,每组10只。用电剃须刀剃去各组大鼠腹部毛发,面积约2 cm×2 cm,并对大鼠剃毛部位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药物进行首次致敏,DNCB浓度为5%,用量为30u1。第一次致敏后的第三天,用电剃须刀剃去各组大鼠左、右背部毛发,面积约2 cm×2 cm,并对右背部剃毛部位用DNCB进行二次抗原攻击,DNCB浓度为0.2%,用量为20u1。左背部剃毛部位不作处理,作为对照部位。按上述方法连续激发三次,每三天一次。激发后的第十天,开始用药,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连续九天。模型组、复方黄柏组、马齿苋鲜榨组分别给予1m1无菌蒸馏水、复方黄柏液和马齿苋鲜榨液。首次致敏后的第二十一天,断颈处死动物,取大鼠背部右侧造模区皮肤两块,第一块放置于液氮中,待做组织病理学检测。第二块放置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48小时,待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各组大鼠皮肤肉眼观察结果二次抗原攻击后的九天内,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急性湿疹症状,具体表现为右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红肿、斑疹、糜烂和渗出等,表明造模成功。第十天开始对复方黄柏组和马齿苋鲜榨组大鼠给药,随着给药时间的持续,大鼠右背部皮肤出现的红肿、斑疹、糜烂和渗出等症状得到改善,且马齿苋鲜榨组比复方黄柏组的改善更为明显。2.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病理学评分为2.20±0.6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病理学评分极显著增大(P<0.01);复方黄柏组、马齿苋鲜榨组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70±0.82和0.40±0.70,与模型组比较,复方黄柏组、马齿苋鲜榨组病理学评分均显著减小(P<0.01),且马齿苋鲜榨组比复方黄柏组的病理学评分减小更明显。3.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TNF-α、IL-4、HRH1和IL-31的表达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黄柏组、马齿苋鲜榨组大鼠皮肤组织TNF-α、IL-4、HRH1和IL-31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马齿苋鲜榨液对大鼠出现的急性湿疹症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大鼠皮肤病理损伤,可以抑制大鼠皮肤炎症部位血管扩张、降低血管壁通透性、控制白细胞的趋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α,同时适度的调控抗炎因子IL-4发挥作用。同时马齿苋鲜榨液能够减轻急性湿疹大鼠的瘙痒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瘙痒因子HRH1、IL-31的表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