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围封对退化草原植被、土壤理化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bgm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牧是草地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牧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地可利用率大大降低。为了缓解草地退化趋势,政府制定选择性围封以及降低放牧强度等措施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恢复效果,主要表现在植被和土壤恢复等方面。但目前对长期围封状态下草原地上植被、土壤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及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清楚,而这对后期科学应用围封措施恢复退化草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本实验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羊草草地(样地A)、退化草地(样地B)和大针茅草地(样地C)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各样地中围封草地及其对应的围栏外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作为研究地点,探讨长期围封对植被、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探究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后续退化草原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围封促进了草地植被恢复。在各样地内,围封增加了草地植被物种数,草地优势种发生转变,且围封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均高于各退化草地。在样地A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草地植被高度提高了47.82%~135.42%,盖度提高了23.40%~93.33%,地上生物量提高了66.27%~95.88%,地下生物量提高了12.10%~55.29%,凋落物量提高了1.09~91.37倍;在样地B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草地植被高度提高了121.99%~151.26%,盖度提高了35.90%~130.43%,地上生物量提高了140.16%~209.53%,地下生物量提高了28.99%~116.67%,凋落物量提高了11.47~43.07倍;在样地C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草地植被高度提高了97.90%~139.95%,盖度提高了18.18%~33.33%,地上生物量提高了72.97%~132.60%,地下生物量提高了33.43%~82.38%,凋落物量提高了15.97~151.10倍。在样地A和B中,长期围封后出现灌木生长,与各退化草地相比,样地A中围封后灌木生物量提高了36.07~2113.00倍,样地B中围封后提高了7.31~1185.50倍。在样地A中,围封后禾本科生物量相比于中度退化草地提高了497.74%,在样地B中,围封后禾本科生物量相比于各退化程度草地提高了22.12%~147.37%,在样地C中,围封后禾本科生物量相比于各退化草地提高了74.07%~135.45%。各样地内围封后草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出现不同的结果,在样地A中,围封后物种多样性提高了38.00%~95.28%,物种均匀度提高了15.15%~49.02%,在样地B中,物种多样性降低了5.26%~44.74%,物种均匀度降低了30.43%~45.65%,但在样地C中围封和各退化草地相比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没有显著变化。(2)长期围封改善了土壤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在样地A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土壤容重降低了15.66%~22.28%,pH值降低了4.48%~9.77%,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9.11%~32.65%,有机质提高了43.69%~69.60%,速效氮提高了67.88%~130.79%,全氮提高了52.38%~100.00%,全磷升高了46.67%~83.33%,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6.61%~36.34%,蔗糖酶活性提高了18.77%~47.73%;在样地B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土壤容重降低了14.75%~17.89%,pH值降低了2.24%~2.60%,全钾降低了2.41%~16.64%,土壤含水量提高了12.11%~40.59%,有机质提高了36.83%~83.40%,速效氮提高了95.98%~156.97%,全氮提高了118.75%~169.23%;在样地C中,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围封后土壤容重降低了12.16%~12.67%,pH值提高了3.46%~8.32%,土壤含水量提高了50.92%~55.44%,有机质提高了12.31%~23.23%,全氮提高了23.64%~44.68%,全磷提高了4.35%~33.33%。在样地C中,围封后速效氮含量相比于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提高了38.51%和18.55%,而低于中度退化草地,相比降低了8.87%,围封后蔗糖酶活性相比于轻度退化草地升高了15.88%,但与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相比分别降低了18.99%和64.45%。(3)各样地内围封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与各退化草地相比,在样地A和C中围封后土壤细菌群落绝对丰度分别提高了49.62%~111.92%和24.56%~76.99%,在样地B中围封后土壤细菌群落绝对丰度降低了9.08%~47.80%。在样地A中,围封后广古菌门、疣微菌门、迷踪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等绝对丰度显著升高,在样地C中,围封后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等绝对丰度显著升高。三个样地中优势菌门均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其绝对丰度占总绝对丰度的比例均高于60%。在样地A和C中,围封草地内GP6、芽单胞菌属和Gaiella等属水平上绝对丰度均提高,在样地B中是降低的。(4)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样地A中,多数土壤细菌菌门丰度与植被和土壤性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样地B和C中,多数土壤细菌菌门丰度与土壤性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与植被的相关关系较弱。
其他文献
在实际施工时,张拉膜结构的成形必须施加相应的预张力,使结构产生相应的刚度和形状以抵御外载荷。预张力的施加是通过对平面展开的膜片按照裁剪缩小率进行缩放来实现的,取得合理的裁剪缩小率是保证整个结构安全和美观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对裁剪缩小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膜结构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以涂层织物类膜材的裁剪缩小率为研究对象进行加载方案设计。依据膜结构施工张拉及受力特点,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案确定裁剪缩小率
潜堤作为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使用的近岸防护结构物,它能够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对外海的波浪进行削弱,从而能够达到保护海滩和海岸结构物不受侵害的目的。相比较于其它形式的防波堤,潜堤是位于水面以下的一种防波堤,在环境的改善、水体流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基于OpenFOAM建立了数值模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拟了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结构物与规则波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平板-潜堤组合结构消浪以及受力
板式透空堤具有较为优越的消浪能力备受专家学者关注。与重力式防波堤相比,板式透空堤的工程造价较低且利于港区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可有效减小涨落潮时口门流速,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是一种环境友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型防波堤。有学者对比过上弧板式、下弧板式、平板式三种型式的透空堤,指出下弧板式结构具有一定的消波优势。下弧板式透空堤存在波浪爬升过程,容易形成较大的水舌,水舌坍塌可以耗散更多的能量。因此本文主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淡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成为了人们面临的极大挑战之一。界面太阳能水蒸发技术是以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提供能源,通过构筑太阳能水蒸发器件来最大化利用太阳能,以实现高效水蒸发过程。并将海水进行脱盐淡化、将废水进行处理来获得干净的淡水资源。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了以下太阳能水蒸发器件的设计与应用:(1)将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LaB6纳米粒子涂敷在具有三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较长,最新发现的相关受体与通路可以启发我们去寻找更多的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氯胺酮是其中最具潜力的药物之一。现已证明,通过鼻腔摄入途径,药物可以利用嗅觉神经通路直接被递送至脑部。设计良好的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是抑郁症患者的迫切需求。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递药策略,鼻腔给药可以提高药效,大幅缩短起效时间。本篇综述中,我们整理了一些利用不同机制和通路治疗抑郁症的新处方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结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除了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以外,对于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损伤检测维修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年代久远的结构,很多都因为缺乏有效的损伤检测以及寿命的评估而被弃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对结构进行有效的损伤检测、损伤类型识别、安全预警以及寿命评估显得十分重要。损伤的检测是一个逆向的复杂工程,所以衍生出信号提取、信号分析和准确识别等一些细化的领域,其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当今地学、生态学和环境学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河口湿地位于河流与海洋生态系统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丰富的有机碳储量使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气候变化背景下,受气候变暖和海水入侵的影响,河口湿地土壤盐度与热量条件将发生显著变化。厌氧矿化作为河口湿地碳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对盐度和热量条件的响应是理解河口湿地碳-气候变化反
农业生产中常常因涝渍灾害和灌溉不当导致作物根际形成缺氧或低氧逆境,从而对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提出“利用人工加气供氧缓解淹水作物涝害”的设想,选择淹水作物-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采用曝气滴灌系统和气泵对淹水土壤进行人工供氧,分别研究了水气耦合加气(V1)及机械通气(V2)两种不同供氧方式及不同供氧量(V1a-105m L/盆、V1b-70m L/盆、V1c-3
盐碱是对盐渍化土壤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明确盐渍化成因及其规律性,进而采取适宜防治对策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壤资源,是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借鉴国内外对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形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科学改良盐碱地为主要出发点,进而增加可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浅,矿化度高,旱季蒸发旺盛,土壤盐分表聚,土地退化等问题,导致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透气透水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极易板结等问题,本研究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泥炭和生物炭作为隔盐层材料引入盐渍土改良中,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和土箱试验,对比不同添加方式、不同隔层材料(泥炭、生物炭、秸秆)和厚度、不同覆盖比对土壤水分入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