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对产妇分娩方式和下肢F波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等剂量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对产妇分娩方式、下肢运动功能和F波的影响。 [方法]:150例产妇被纳入本研究,均为ASAⅠ~Ⅱ级,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无严重产科并发症,无产道异常及头盆不称,胎儿情况正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年龄20~35岁,身高150~170am,体重55~85kg,均自愿接受无痛分娩。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50例。当产妇宫口开至2~4cmB寸取L2~3间隙行脊麻-硬膜外腔联合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芬太尼1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2ml),硬膜外向头端置管4cm,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备用。脊麻镇痛30min时硬膜外开始用药。硬膜外用药方案:A组为0.04%布比卡因+芬太尼1μg/ml混合液,首次剂量15ml后,微泵15ml/h持续输注;B组为0.08%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混合液,首次剂量7.5ml后,微泵7.5ml/h持续输注;C组为0.12%布比卡因+芬太尼3μg/ml混合液,首次剂量5ml后,微泵5ml/h持续输注,所有产妇当宫口开至9~10cm时停药。镇痛过程中产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3时给予临时加药,即硬膜外追加0.08%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混合液10ml,15min时VAS仍大于3,则继续追加相同混合液7.5ml,15min后若VAS仍然大于3,则认为该病例镇痛失败。每组的最后10例产妇采用肌电图测定镇痛前、硬膜外镇痛后30min、60min时的双下肢F波最短潜伏期值。被检测者侧卧,用频率0.5Hz的脉冲方波刺激内踝部位的胫神经,在足底拇展肌记录F波。采集重复刺激,收集F波20次,选择最短潜伏期F波为该病人该时点的F波。镇痛操作和管理由一位麻醉医师负责:镇痛效果、下肢肌力和副作用由另一位麻醉医师评估:缩宫素的使用和分娩方式由产科主治以上医师决定;胎儿和新生儿情况由助产士评估。除操作医师外,其它所有参与处理和评估的人员均不知产妇的镇痛用药情况。观察指标有产妇镇痛前、镇痛后30、60、90min及微泵停止用药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痛前、硬膜外镇痛后30min、60min改良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产程及加药病例数: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产妇及胎儿不良反应(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胎心减速)及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等指标。 [结果]:三组产妇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二、三产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产率(72%、72%、52%)、剖宫产率(24%、20%、26%)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及加药病例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C组(56%)高于A组(22%)、B组(30%)(P<0.05);产钳助产率C组(22%)高于A组(4%)(P<0.05)。C组硬膜外镇痛后30min、60min的F波最短潜伏期值大于镇痛前,并大于相应时点的A组、B组F波最短潜伏期值(P<0.05)。 [结论]:在相同剂量下,硬膜外0.04%~0.12%的布比卡因均能提供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与0.12%的布比卡因相比,0.04%~0.08%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产妇缩宫素使用率较少,下肢运动影响轻,器械助产少,是合适的硬膜外镇痛浓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变性的Ⅰ型胶原(DC)作为培养基质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A、B两组,A组在铺有变性的
目的:  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浆Sept 9基因甲基化水平,来讨论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其术前术后的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
目的:通过消癌平联合特异性细胞周期药物对肺癌A549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并检测CyclinD1、CyclinE及P53等相关基因表达,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MTT检测
目的:探索自噬活化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调控Hela细胞自噬水平后对其放射增敏性的影响及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APA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能力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代替实物投入生产运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关键所在。研究了当前产业区域转移背景下,影响湖
目的: 研究七氟烷后处理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 kinase,ERK1/2)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