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Odlin,1989)一直以来,语言迁移都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焦点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以Lado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把语言迁移视作“干扰”,对比分析研究流行一时。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Cord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把语言迁移视作“交际策略”,对比分析逐渐让位于错误分析。最近,以Schacht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又将语言迁移视作认知心理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语言迁移的语料库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受标注和分析技术所限,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的研究尚十分有限。在本论文中,作者以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标记理论为基础,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做了实证性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句法层面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句法层面上,会出现哪些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引起这些错误的具体原因是什么?(2)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利用汉语思维吗?汉语思维是否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了负面影响?(3)通过对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写作句法层面上引起的错误,可以得出哪些教学启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英语专业大二班,共62名学生.研究工具包括课后作业、考试作文及问卷调查。首先在学生完成句子写作部分学习后,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次“句子改错”的练习题。其次在学生期末考试试题当中,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应用文。为了调查学生是否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采用母语思维,在期末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完毕后,作者对学生习作进行了分析和筛选,收集了全部有效样本,并对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加以分析和归类。并在第四章节对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这些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判定哪些句法错误是由汉语负迁移引起的问题上,采用了James(1980)提出的并为对比分析学家们普遍采用的翻译对等的标准,即将汉语和英语的形式等同起来以判断某个异常形式是否由汉语干扰所引起。Dulay, Burt和Krashen(1982)也曾提及,研究者在辨认某个错误是否由母语干扰所引起时,通常是把学习者生成的短语或句子的语法形式译成学习者的母语以确认是否存在相似性。与Dulay和Burt不同,在本论文中,作者将凡带有母语因素的错误都归为由母语干扰引起的,其逻辑依据是“即使本族语在错误的表现方面只是作为补充因素或次要因素,它仍能被看作是在学习者的目标语中的单词和句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起了一定作用”(Danesi & Di Pietro,1991:22)。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发现:第一,研究中主要发现了十种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句法层面的写作错误,即流水句、重复、一致性、省略、原因状语从句用作独立句子、词序、兼语结构、回避、被动结构以及其他负迁移引起的句法错误。其中,流水句的比例高居第一位,占44.8%;重复引起的写作错误位居第二位,占14.7%。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证实,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确采用了母语思维,从而导致了写作中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并影响了学生写作的句法正确性。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作者还探讨了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鼓励学生使用英英词典(2)正确对待学生的写作错误,要看到学生写作错误所提供的正面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英汉句法方面的对比教学(4)加大英语语言输入量,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模式(5)对学生写作中的写作错误,做出有效反馈,不宜过度纠正,打击学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