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双U地埋管换热器分层换热模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源热泵系统是以岩土体为低温热源,由热泵机组、地埋管换热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空调系统。它充分利用低品位地热能源,可夏季供冷、冬季供热,高效节能,被称为21世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空调技术。地埋管换热器是用于传热介质与岩土体在地埋管换热系统中进行换热的载体,其换热性能是制约土壤源热泵技术发展关键因素之一。全面认识和掌握地埋管换热器的热量传递过程,可以正确指导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提高换热效率,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降低系统能耗,有利于土壤源热泵技术的良性发展和应用。本文依托重庆某土壤源热泵工程,针对实际工程中地埋管换热器所处岩土体由多种地质层组成且存在地下水渗流的情况,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开展研究。论文综合考虑地质分层和地下水渗流等因素,建立竖直双U型地埋管分层换热模型;根据工程热响应测试及实际运行结果,通过理论推导,求解出各分层的综合热物性参数;并以此热物性参数为边界条件,利用现代CFD技术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对所建模型进行流速、回填料、埋深等因素,冬夏季取、排热等工况全面对比分析,验证其计算精度及可靠性。并将常规均匀换热模型和本文研究的分层换热模型计算结果分别与工程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对比。利用验证后的分层换热模型分析流速、回填料、埋深、井间距等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的影响,并合理确定各因素水平。以正交试验理论为基础,合理设置模拟试验方案,分析地埋管换热器各种条件下的换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最后基于地埋管分层换热模型,分析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提出应用于工程的简化分层换热模型。实测研究表明,土壤各分层内热物性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质层也存在差异。该实验工程实测各分层热阻在0.1344~0.1717(m·K)/W之间变化,变化幅度达20%以上,因此模型分层具有必要性。实测及模拟研究表明,在同一地质层岩土导热热阻与地下水渗流流向、流速及地下孔隙率有关,结合地质分层及测点分布对地埋管换热器模型进行竖向分层具有合理性。以实际工程实测数据和不同流速、埋深及回填料导热系数以及季节取、排热过程的模拟结果对比验证,发现各验证工况下,各深度、各时刻管壁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最大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82%。分层换热模型综合考虑地质分层、地下水渗流等因素,更加合理完善、可靠,且计算精度高。实测及模拟研究还表明,常规均匀换热模型与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常规均匀模型单位井深换热量与实测值误差为7.83%,分层换热模型单位井深换热量与实测值误差为1.56%,分层换热模型与实测值更接近。通过模拟,发现地埋管换热的影响因素中,流速的显著性最大,其次为埋深和井间距,回填料导热系数为非显著性因素。研究表明,根据热响应测试原理,在工程应用中采用简化分层换热模型进行热响应测试及分析,可更准确分析土壤的热物性参数。用于设计计算,可更准确地求解合理的单井埋深及埋管总长度,方法可靠,简单可行。分层换热模型在工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岩溶地质占我国面积的35%,多集中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人口密集省份。高层建筑可有效满足人口密集地区的住房需求,但对地基基础安全性要求高。岩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隐
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使人民监督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于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完善的配套机制保障。在当前建立国家监
以河北某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砼箱梁步履式顶推过程受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横向偏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混凝土箱梁横向可以间接地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梁体系,当
以(82+172+82)m连续梁拱组合式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桥梁自振频率、振型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拱肋刚度,横、斜撑刚度及其布置形式对连续梁拱组合式桥动力特
在全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和燃气资源的开采证逐渐转向深井、深海。深海环境复杂,而且相关装备、器具在海水中的服役行为也知之甚少,这都对海洋探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海水中
用3种浓度的磷化铝熏蒸两优816、谷优5138、全优2689、天优2075和Ⅱ优356为代表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种子,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9%-14%范围内,库温20℃时,按库容每立方米投放4-12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其形成机制仍不清楚。枸橼酸钾可通过增加尿枸橼酸水平,碱化尿液等方式抑制结石形成。本文就近年来枸橼酸钾防治泌尿系结石的研究进展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