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B气田开采逐渐步入中后期,各单井产气量逐年减少,井口压力逐年降低,单井物流含水量逐年上升,采气集输管线生成水合物的可能性增大;随着各单井压力的降低,气田采用的高压干线集输、高压气进站处理工艺将使得低压气无法进入处理站处理。地面集输处理工艺系统适应性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地面采气集输管线系统的安全性及气田的综合开发效益。本文针对WB气田地面集输工艺现状与天然气处理站工艺,通过对国内外气田地面工艺的文献调研,相关资料的分析解读,及对WB气田地面工艺系统的实际调研,对WB气田地面工艺系统进行适应性研究。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地面工艺适应性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单井采气管线适应性研究、地面集输系统适应性研究与天然气处理站适应性研究三个方面。针对WB气田地面采气管线工艺流程,以水合物的生成温度为地面采气工艺流程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对气田3个井区的33口气井在今后15年内的生产适应性进行评价,明确各单井的冻堵时间,提出注醇防冻工艺和加热防冻工艺两种调整方案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加热节流工艺受单井物流生产因素影响较小,整体投资少、能耗较低,对气田生产中后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根据气田井区气藏生产预测数据,以天然气处理站进站气压力为集输系统的评价指标。对低压气提出单井井口增压,低压气集气站增压,处理站集中增压三种调整方案,通过对三种调整方案投资、能耗、优缺点的对比分析,得出采用高低压分输、处理站集中增压调整方案整体投资最少、能耗最低、工艺简单,适应性强。根据WB气田处理站气相工艺流程,以外输天然气烃水露点合格作为天然气处理站工艺适应性评价指标。用HYSYS软件模拟分析处理站气相工艺流程,根据气田中后期15年内气体高低压分输进站压力和进站气量分析,将调整工艺分4个时间段进行,形成一整套的气田处理站调整工艺流程以适应中后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