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砂浆中和—硫化—混凝工艺处理某有色金属采选企业生产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故频发,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有色金属采选行业在矿产采选、冶炼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废水,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占整个工业领域之首。因此,解决有色金属采选行业含重金属废水治理问题十分重要。我国某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重金属的酸性废水,该废水经企业现有的处理工艺处理后不能够满足《铜、钴、镍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76—2010)中规定的排放标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合适的工艺对该企业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经研究该企业在矿产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砂物质,发现其含有CaO和MgO等碱性成分,且尾矿砂中颗粒较小的物质中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铁、铝的氧化物构成,不但可以中和酸度,而且可以沉淀和吸附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在理论上为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治理提供了可行性。本研究根据尾矿砂浆的特点,探讨了尾矿砂浆中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充分利用尾矿砂浆的中和-硫化-混凝工艺的小试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试研究,探讨了该工艺对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的主次,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尾矿砂浆对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中和效果,并探讨了尾矿砂浆与废水混合比例(以下简称泥水比)、尾矿砂浆与酸性废水反应时间对重金属出水浓度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泥水比和反应时间有助于水处理效果的提高;经尾矿砂浆中和后的酸性废水,其重金属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反应后的pH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对于砷、镉、镍三种金属,单纯使用该方法不能满足《铜、钴、镍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76—2010)中规定的排放标准。(2)研究了尾矿砂浆中和-硫化-混凝工艺对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处理效果。结论如下:“尾矿砂浆中和-硫化-混凝”工艺对于含重金属酸性废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6组实验数据显示,镍、铜、铅、砷、镉5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均在99%以上,出水重金属和pH可达到排放要求。(3)在小试实验的基础上,以实际生产废水为原水,在现场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中试实验的16组实验出水的重金属浓度都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但是CODcr并不能全部满足要求。经综合平衡法分析,得到泥水比为12:1、硫化钠投加量为15mL/L、硫化钠反应时间为30min、硫酸亚铁与酸性废水的投加比例选择0.03、混凝时间为30min为最佳工艺参数。经实验验证,该条件下废水中各污染物去除效果几乎全部优于其他几组实验的结果,COD也可达标排放,证实了该工艺参数的可靠性。(4)重金属浸出实验显示,反应后的沉淀物浸出毒性较小,说明该方法产生的沉淀污泥对地下水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本文以北野武的影片《阿基里斯与乌龟》为平台,分析主人公真知寿成长的各个阶段的艺术创作生涯,解析影响其艺术创作方向的内因和外因,归纳其各个历史时期个人艺术创作观的变
或许是天河垮了堤,那天大雨没有停。母亲从乡下来了,她没有去我的办公室,在我家门口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望着浑身湿漉漉的母亲,我很内疚。母亲见面却一个劲地说:“不要紧的,
期刊
针对我国岩溶石漠化地区,提出岩溶水资源综合利用、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方面的关键技术,以此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实现提高
4 多个独立样本的显著性检验4.1 方法 前面所提到的成组比较资料显著性检验是对两个独立样本检验,属于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中最基本的形式。Spss软件通常为多个独立样本的非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光催化因能利用太阳能来驱动反应和无污染等性能而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并且光催
几千年男权文化的统治,致使“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传统思想深深扎根于土地,将妇女牢牢束缚在家庭中,远离政治,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有了巨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视觉测量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的测量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传感器标定技术是与三维视觉测量系统精度密切相关的关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明确学院经费预算、经费执行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主体责任,扩大学院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更加科学合理配
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病,但治疗多疗效欠佳,病情缠绵。笔者根据"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必先实脾"的原理及男性体质的特殊性,在临床从脾胃入手,运用补中益气汤或平胃散等方药加减治
本文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悲剧色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10、K457展开论述。采用文献研究、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法,试图从时代、个人及钢琴奏鸣曲创作的背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