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是人类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有大量文学作品讲述着成长的故事,讲述着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深切的生命体验、心理感受和他的道德与精神的成熟过程,他整个人生观的形成过程,评论家把这类小说称为Initiation story,译为“成长小说”。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成长小说数量也蔚为壮观,尤其是在当代,可以说从“十七年”到当下的“70后”写作,几乎每一位有影响的作家都叙述过成长的故事。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它,事实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为之探索一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命题。本文主要剖析了成长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模式,要知道在世俗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父子关系所隐含的文化内涵绝非颠覆、怀疑和拒绝那么简单,而是复杂难解的。本文不单单要阐释成长小说审美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管窥整个人类文化进程的一个切口,上升到哲学层面来探讨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本文首先梳理了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众多成长小说概念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定义。第二章首先阐述了“父与子”母题和父子关系这一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揭示出文本中的父子关系不仅仅是表层的父子对立与矛盾,而是具有更加深广的历史寓言性与文化象征意味;第二部分则结合文本考察当代众多的成长小说中所呈现的父子关系模式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在这些父子关系中,成长主体遇到了那些障碍,又作如何表现。第三章提出了当下成长小说或者说是整个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就是父的缺席与子的盲目成长,继而分析了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救赎的方式即建立人的主体性。通过对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分析与阐释,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还是中国当代成长小说,以及由小说折射出的当下社会中的青少年,都处在这样一个状态:虽已长大,但远未成人。至于如何走出困境,本文也提出了疗救方式,即要解决“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子”的问题。父亲特别是精神之父的作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父亲必须担负起指导、教育与解放的责任。对于儿子来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突出重围、冲破层层阻碍,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去面对可能遭受的一切困苦,最终目的是确立作为自由个体的主体精神,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我是谁?我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成长小说所必须要面对的价值疑难,这也是中国社会甚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成长小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不遗余力地关照与追问,因为它不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