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影响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伦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的构建。农村相对与城市来讲,它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历史感很强,现代化程度比较浅。本文采取文献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客观分析与理论思辨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等方式,立足于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化学、环境教育学、课程论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点上,从文化这一特殊的视角出发,对农村生态文化和环境伦理教育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研究农村环境伦理教育课程化的具体问题。 论文首先通过对农村现实生态文化和新型生态文化的对比分析,认为农村现实生态文化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态文化。这种有缺陷的生态文化主要包含受以下三种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生态文化因子,即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大环境影响形成的生态文化因子,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积淀下来的生态文化因子,受农村现实经济、政治生活影响而形成的生态文化因子。接着论文分别分析了受不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生态文化因子对农村环境伦理教育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通过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伦理教育的生态文化因子,变迁和转化不利于环境伦理教育的生态文化因子,构建适合中国农村的环境伦理教育体系,实现环境伦理的民族化、区域化。最后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并构建基于农村生态文化特色之上的环境伦理教育课程体系,为农村中小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蓝本,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文化重建。环境伦理教育课程是从伦理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课程,是人类自身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增加、更新或技术性手段的完善,而是课程文化观的深刻变革。真正的把课程作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确定课程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这是环境伦理教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态文化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