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及其经验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体系对于法治建设而言具有基础性作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形成必然是该国法治实践的产物,与一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从最初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确立再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提出,始终有一个重大问题贯穿其间,就是如何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对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法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流变,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经验,对于探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历史流变以及经验总结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而自我完善。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规律及其本质,能够深入地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性质和渊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始终指导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将法律体系的形成历程大致分为探索、起步、形成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法律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以及该阶段的法律体系的特征和内容进行梳理和评析,为下一步总结法律体系形成的经验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并随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而逐渐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其实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这一理论向度与法律体系完善这一实践向度的坚守与开拓。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悠久的文明成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潜力而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曾经为人类的文明作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具有突出的文化感召力和育德功能,是自古以来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热爱文艺并注重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离不开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同时,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发展状况是衡量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各个政府应有的职责。在我党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移民村建设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建过程,移民村的构建既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川午村(Chuon Ngo)生产的螺钿产品是越南手工艺品行业的精华之一。  只有了解、探索和研究螺钿手工业后才会发现螺钿工匠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要具备耐心和灵巧等素质。同时要会搭配不同颜色的贝壳,拼成五彩缤纷的作品。根据作品的价值,工匠选择螺壳或是蚌壳作为制作材料。  阮春勇艺人说:“大家常用的材质是螺壳、蚬壳、九孔螺壳。每种材质都有不同的颜色。比如螺壳是绿色红色和黄蓝色。蚬壳是黄色。蚌壳和九孔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