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度本体探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在他晚期的美学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度本体。从工具本体、心理本体到度本体,这是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中充满中国智慧的重要本体思想,也是他对中国美学做出的又一次巨大贡献。李泽厚从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基本立场出发,对“度”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度”的理论基础及特征进行了总体概括。他认为“度”作为中国哲学的第一范畴,将认识和存在统一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度”在李泽厚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范畴。它会从本体上影响着其他许多美学内涵。李泽厚认为“度”是建立在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社会生产中,它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巩固。他认为“度”是美的基石,也是美本身。美是度的自由运用,是人性能力的充分体现。本文对李泽厚“度”的本体性、文化特征、审美内涵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第一章以“度”的本体性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李泽厚整个学术思想,对度的提出、形成、渊源做一个基本的概括。“度”是李泽厚后期迎接其他学者挑战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他第三期美学思想转变的集中体现。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自由感,这便是“度”的形成。他从中国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出发,认为“度”来源于人类祖先的祭祀活动。第二章论述的是度的文化特征。随处可见、隐于市众而不易得到的“恰到好处”就是“度”,是人类族群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获得生存的首要智慧,是人类群体生存在认识论上的具体呈现。度在形成之后能指导生产操作。中国古代缺乏数,因此度与数相互补充。度的辩证智慧有利的促进天人合一。第三章论述度的审美内涵。度就是一种美,李泽厚在几部关于中国美学、艺术发展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人们通过物质工具和操作活动的多种多样性,开拓了广阔无垠的驰骋天地,这就是从度到美。《论语》中讲的中庸之道、中和思想、过犹不及正是度的审美内涵。《周易》中讲究线的艺术,正因为这线是生命的运动、运动的生命,强调的正是这种与大自然共有而同构的动态,因此由线的艺术抽象生成度的审美内涵。余论部分认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将“度”作为辩证法的第一范畴,人类族群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追求合理的生存、延续宇宙秩序,这并没有既定路线,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去发明和建造,其关键点和根本点便在于发挥“度”的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公路建设技术的日趋完善以及汽车在国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于汽车的性能要求除了燃油经济性、乘坐舒适性以及被动
鲁迅小说的比喻有着显著的艺术功效和艺术特色,这是前人研究所缺乏的。本文就这两大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比喻进行比较集中系统的研究,希望从“比喻”这一细小的方面对鲁迅小说
通过分析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和探讨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刻内涵;介绍了CIMS的概念以及体系结构,并讨论了制造业信息化与CIMS的关系.根据起重运输机械制造的特点,提出了起重运
个性鲜明的一把手往往在工作中爱憎分明、原则清晰,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性情率真、特征鲜明,影响显著、感染力强,其原则清晰而行为谨慎、性情率真而行为坦荡、特征鲜明而易于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性教学模式由:以问导学——设问;创设情景——激问;指导探究
为了进一步保证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依托企业现阶段发展实际,不断总结科学的内控管理措施,以确保企业不断发展。
“原生艺术”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的艺术家杜布菲。本文从杜布菲的生平谈起,梳理了杜布菲对“原生艺术”理念的探索、发展以及形成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