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北宋党争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以苏门词人这一北宋词坛的重要创作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这几位主要的苏门词人为典型,初步探讨了苏门词人在北宋中叶的词风嬗变。具体地说,这种嬗变主要体现在词学观念、创作趋向及由此所形成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范型上。苏门词人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和北宋党争这个外部原因发生关联的词风嬗变,使宋词的发展出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变化,正是这种新变化才使得宋词朝着更趋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转化,而这种转化又不仅仅是用“婉约”或“豪放”这样的两分法所能涵盖得了的。因此,研究北宋党争和苏门词风乃至整个宋词创作与发展关系,是研究宋词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北宋党争与苏门词人创作的关系,本文尝试着从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的命运和心态、词学观念、词风新变、创作范型、在词史上的意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其具体章节是:
第一章: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的命运与心态。北宋新旧两党之争自王安石熙宁变法开始,绵延半个多世纪。而苏门词人的活动时期几与党争相始终,他们的命运因此可以说是与党争息息相关。苏门词人最初大都抱有一种积极的参政意识入仕,但愈演愈烈的党争使他们的用世之心受到打击,也使苏门词人产生了畏惧诗祸、文祸的心理,用世之心日渐消退而归隐之心日趋增加,佛老思想成为他们在遭遇党争打击后新的精神寄托。这种心态反映在创作中,推动了苏门词人词风的嬗变。
第二章: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词学观念的新变。党争背景下对诗祸、文祸的畏惧心理促进了苏门词人以词代诗、以诗为词,词学观念发生变化。他们诗词同源的词体观,促进了词风向诗风的转变。而其托兴自遣的词学功能观将词的功能由娱乐转向纪事抒情,使词像诗一样成为一种正式的抒情文体。这些进步的词学观念赋予词以诗的言志功能,提高了词的品格和地位。
第三章: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创作的新变化。1、词调选用凝定化与词意探掘深入化:重内容、轻形式。在传统词调中注入新的内容和风格,淡化词对于音乐的依附。2、娱乐休闲的弱化与记事交流的强化:突出个体、淡化群体。词人群体的星散使词从应歌渐变为书写文本,个体特征开始突出而群体特征开始淡化。3、缘情写景与理志并融:彰显独特性情,力避普泛情感。词从代言体渐变为言志抒怀之作。4、语义建构的雅化与个性化:突现文人化的语言机制。学者化和典故化突现出文人化的语言机制,语义建构显出雅化和个人化的特征。
第四章: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形成的几大范型。1、东坡范型:党争背景下苏轼雄奇豪放、清丽婉曲的词作中蕴含着一种人世的悲慨和苍凉,词风渐趋旷达,形成词史上一个独特的词体范型。2、秦观范型:秦观前期词清丽和婉,党争后将身世之悲注入词作,词风渐趋凄婉甚而变为凄厉。3、黄庭坚范型:黄庭坚前期词多俚词艳语。而后期词则在党争背景下一变而为独抒怀抱,疏宕豪健。其耿介不平之气注入词作,形成别具姿态的生新瘦硬、清旷峻拔之作。4、晁补之范型:前期词多艳词丽语,介入党争后词风旷达与沉郁相结合,壮语与柔语相结合,既有旷达风神又有婉媚之致,风格独特,迁谪词与闲居词最有特色。
第五章: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词风嬗变对后世的影响。苏门词人词风嬗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在新旧党争的外在刺激下,有意识地以诗为词,从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大大扩展了词的领域,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成为词坛上最具开拓意义和创新实绩的一个流派。以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为代表的苏门词人,标志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时期,他们以其特异的光彩装点着璀灿的词坛,牢笼千载,衣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