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调查沂沭泗河水系底栖硅藻种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研究环境因子与河流底栖硅藻的关系,探讨了底栖硅藻在沂沭泗河水系河流水质评价的作用及多尺度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硅藻的影响,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监测、评价和综合整治提供生态学依据。主要结果为:1.对沂沭泗河水系底栖硅藻及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在沂沭泗河水系64个样点中共鉴定底栖硅藻266种,隶属于3纲14目30科73属。各样点种类数在9-49种之间,均值为29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51-4.29之间,均值为2.85;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0.11-0.94之间,均值为0.72。确定底栖硅藻优势种8种,按优势度大小依次为:微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tissimum、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艾切舟形藻Navicula aitchelbee、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小舟形藻Eolimna subminuscula、原子麦尔藻Mayamaea atomus。硅藻生物指数(BDI)和硅藻营养指数(TDI)趋势基本一致,上游、下游干流水质相对清洁,中游河段污染较严重,沂沭泗河水系河流总体上生态状况较差,水体为富营养状态。2.对底栖硅藻与河流理化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底栖硅藻种类数、多样性指数与各理化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优势种中部分种类的相对丰度与理化因子相关性显著:Achnanthidium mintissimum相对丰度越高,水体越清洁;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parvulum、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小舟形藻Eolimna subminuscula和原子麦尔藻Mayamaea atomus的相对丰度越高,水体营养水平越高。BDI与总磷、浊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显著正相关,TDI与总磷、COD、总氮、浊度显著正相关。3.分析了不同等级河流底栖硅藻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随着河流等级的增加,底栖硅藻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平均值都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级河流最低,三级河流最高。不同等级河流的优势种各不相同,一级、五级、六级河流均以清洁种Achnanthidium mintissimum占据第一优势,二级、三级、四级河流以污染种类占第一优势。BDI和TDI均反映出二级、三级、四级河流的水质要劣于一级、五级、六级河流。RDA排序显示TP是影响底栖硅藻分布的最主要的河流理化因子。4.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底栖硅藻的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集水区土地利用和缓冲区土地利用与河流营养盐和污染水平都有显著相关性,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特别是林地的比例更能影响河流理化因子及硅藻群落特征值的变化。大尺度环境因子能够解释更多的BDI变异。CCA排序显示大尺度和小尺度的环境因子共同解释底栖硅藻空间分布,小尺度环境因子对底栖硅藻空间分布的解释率更高,大尺度环境因子主要通过影响营养盐等小尺度因子来间接影响底栖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