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阻型IBS患者MTL、SP、CCK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试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测定胃动素(Motilin,MTL)、P物质(substance P,SP)、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入院及门诊治疗的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50mg每天三次,疗程均为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血浆中MTL、SP、CCK的水平;同时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经治疗后血浆中MTL、SP、CCK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中MTL、SP、CCK降低更明显(P<0.05)。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5例,进步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发现不良反应。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中,脾虚湿阻型IBS患者经参苓白术散或匹维溴铵治疗后血浆中的MTL、SP、CCK含量减少,且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可更显著降低血浆中MTL、SP、CCK,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IBS可能与调节患者的MTL、SP、CCK水平有关;同时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较匹维溴铵似乎更好。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炎症(inflammation)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在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过程中存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目前被认为是具有慢性炎症反应特征的病理过程,其发展始终伴随炎症,慢性炎症介导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加强对AS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对于延迟和逆转AS病变的进展,降低心脑
该课题是在进一步证明Fen能加强EAA作用基础上,采用受体放射自显影,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检等技术,从整体,受体和分子等水平对Fen加强EAA时EOP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