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试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测定胃动素(Motilin,MTL)、P物质(substance P,SP)、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入院及门诊治疗的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50mg每天三次,疗程均为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血浆中MTL、SP、CCK的水平;同时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经治疗后血浆中MTL、SP、CCK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中MTL、SP、CCK降低更明显(P<0.05)。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5例,进步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发现不良反应。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中,脾虚湿阻型IBS患者经参苓白术散或匹维溴铵治疗后血浆中的MTL、SP、CCK含量减少,且采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可更显著降低血浆中MTL、SP、CCK,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IBS可能与调节患者的MTL、SP、CCK水平有关;同时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较匹维溴铵似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