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团主义视角下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代,伴随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发展,都市圈作为一种全新的区域空间形态,日益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单元。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一直是规划学界、地理学界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路径与发达国家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存在类似特征:由都市圈雏形期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向成长期多中心结构,并向扁平化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与西方的成熟市场国家不同,中国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不仅受到市场力量的影响,而且更受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力量影响。在中国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上,传统基于“集聚——分散”的分析框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此框架中,制度变迁因素常常被忽视,对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社会政治因素及其组合关系缺少考量,因而降低了其对都市圈空间结构重组的解释力。  本文基于法团主义的视角,建构了一个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综合制度分析框架,据此,对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机制进行诠释,并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展望。基于行政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不同组合将法团主义划分为国家法团主义、地方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根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制度变迁的考察,认为制度变迁是由国家全能主义向国家法团主义、地方法团主义再向社会法团主义演化趋势。首先,在国家法团主义下,行政权力主导区域和城市资源的配置,区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跨界都市圈容易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次区域单一行政区容易形成单中心空间结构。其次,在地方法团主义下,伴随着行政性分权和市场化改革,县级地方政府和市场主导区域和城市资源的配置,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快速成长,由此形成了跨界都市圈多中心空间结构和次区域单一行政区的类多中心空间结构。再次,基于社会法团主义的预设,伴随着社会力量的成长、行政力量的弱化和地方小城市发展,资源配置更趋于分散,都市圈空间结构不断向多层次、网络化、多中心方向演化,在此基础上,对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趋势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日前,以县级市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快速发展扩张,以山东省为例,县级市建设用地总量由2000年的501.17 km2增长到2008年的1384.64 km2,增长了176%。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城市人行道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的建设,过分的强调交通性能使得我们忽视了人行道的日常生活属性,各种非理性的公共活动从城市人行道空间中被排挤出去。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城市中心滨水区的建设,能够为城市塑造良好的景观形象,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是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然
我国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条件和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孕育了无数绚丽多姿的乡土建筑。其中许多古村落、老房子堪称民间建筑文化的精品。他们大多出自普通老百姓和民间工匠之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电影院因其功能结构单一,服务设施简陋,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影消费的综合化、多样化的
住房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是仅次于衣、食以外生活的重要方面,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其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
如今,世界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能源高排放以及生产生活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
陕北黄土高原是世界地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孕育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而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苏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对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古城内的水岸空间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产生了古城水岸空间的更新与传统空间形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