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Angle就提出可以通过打开腭中缝来扩大上颌骨。随后陆续出现了以Hass,Hyrax为代表的上颌扩弓器。目前上颌快速扩弓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不同于上颌腭中缝的扩展,下颌骨的生长是靠软骨成骨,下颌正中联合的软骨在出生后1~1.5岁就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无法像腭中缝一样水平展开。基于解剖结构的限制,下颌扩弓器的设计与制作存在很大困难。同时很多学者对下颌扩弓的稳定性持怀疑态度,导致下颌扩弓技术发展较慢,文献报道较少,无形中增加了拔牙矫治的比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通过拔牙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的牙齿排列和良好的咬合关系,但是面型是不理想的。青少年安氏二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中常见的错颌畸形,大部分患者存在下颌后缩问题。对于青少年安氏II类错牙合患者尤其一些临界患者拔牙容易导致正畸面容,不利于面型的发育。基于对安氏二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面型的关注,使我们一直在积极探讨非拔牙矫治的方法,特别是对下颌扩弓技术的探讨。Sandstrom等[1]研究表明,上颌骨快速扩弓后,下颌骨的牙弓也随之扩大且效果稳定。我们借鉴Bihelix,Schwarz,Crozat等下颌扩弓器的优缺点,对下颌扩弓器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制作,设计制作了下颌固定式钢网结构的螺旋扩大器。将上颌Hyrax螺旋扩大器和改良的下颌螺旋扩大器同时应用在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追踪到完成后三年到七年,结果是稳定的。目的选择上颌发育及位置正常的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不拔牙矫治方法,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上下颌联合扩弓技术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进行研究。通过模型测量对上下牙弓宽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结束保持的患者进行回访,测量牙弓宽度的稳定性。客观评价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技术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和上下颌牙弓宽度的变化。为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丰富该类错牙合的矫治方法。方法选择20名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2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10~15岁;处于替牙期或恒牙早期;手腕骨片显示拇指尺侧籽骨未形成或形成早期。上颌骨的发育和位置正常,78.8°<sna<86.8°,5°≤anb<10°。软组织面型为ii类。上下牙弓狭窄,腭盖高拱,轻中度拥挤。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器同时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留取石膏模型。图形扫描进入计算机,定点并用dolphin软件测量软组织测量项目11项,硬组织测量项目18项。治疗前后分别取石膏模型,将模型扫描进入进算机,通过3-shape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前中后部的宽度。治疗前后和保持后的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sna基本不变,略有减小。2.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硬组织矢状向snb增大(p<0.05)anb显著减小(p<0.001)wits值减小(p<0.05),a-npg矫治后变小(p<0.001)说明p点前移,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垂直方向上ans-me显著增加(p<0.001),下颌骨长度增加(p<0.05),下颌平面角减小(p<0.05)说明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3.矫治前后u1-na的距离,u1-na角度减小,u1-ns角度减小(p<0.05)覆盖减小(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6.82mm,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4.61mm,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增加6.97mm,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4.2mm(p<0.05)。4.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下唇到E线距离(p<0.05)减小,软组织面角增大(p<0.05),H角增大(p<0.05),鼻凸度增加(p<0.05)。结论1.对青少年上颌发育和位置皆正常的安氏II类1分类牙合颌患者患者(即78.8<SNA<86.8)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器可以有效改善上下颌骨间的矢状向位置关系。解除上颌对下颌发育的制锁作用,引导后缩的下颌向前,引导下颌的正常发育。2.早期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可以使青少年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趋于平衡,协调。3.上下颌联合扩弓可以提供间隙,不仅可以解除拥挤,整平spee曲线,还可以使唇倾的上前牙内收直立。不会使下前牙发生唇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