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与传统多模式眼底成像对脉络膜骨瘤患者的眼底形态观察及其特征分析。方法:将经眼部B超、眼眶CT确诊为脉络膜骨瘤患者的3例4只眼纳入研究,均行多光谱眼底成像(multispectral imaging,MSI)和传统多模式眼底检查,包括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对比分析脉络膜骨瘤患者在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与传统多模式眼底成像上的表现,归纳脉络膜骨瘤在多光谱眼底成像中的特点,综合评估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对脉络膜骨瘤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脉络膜骨瘤在眼眶CT、眼部B超上均有其特征性表现,但并无特异性,无法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钙化及区分肿瘤的钙化区域与非钙化区域。OCT对脉络膜骨瘤合并视网膜下液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最为敏感,但在其扫描间隔内有遗漏病灶信息的可能,且OCT无法完整区分钙化区与脱钙化区的分界,只能区域性观察。眼底自发荧光对于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的功能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其他方面并不敏感。FFA的主要临床价值在于对脉络膜骨瘤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以及对其治疗预后的评估,在其他方面并不敏感。MSI针对于脉络膜骨瘤的主要意义在于:对骨瘤脱钙化/脱钙化的观察及评估患者患眼病情发展、预测患者患眼视力预后有重要意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聚集和脱失十分敏感。结论:1.多光谱眼底成像对于脉络膜骨瘤的钙化/脱钙化的观察优于其他传统眼科影像学检查,并可以初步对脉络膜骨瘤患者的病程及视力预后进行初步评估;2.多光谱眼底成像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缺失和堆积表现清晰,这些表现与OCT、FFA和眼底自发荧光均相对应;3.多光谱眼底成像对脉络膜骨瘤合并视网膜下积液、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表现不敏感,需结合OCT、FFA等检查。综上所述,多光谱眼底成像技术对于脉络膜骨瘤的辅助诊断、观察、初步判断患者病程及视力预后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检查,需要与其他传统多模式眼底成像检查结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脉络膜骨瘤的病灶内部情况及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