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由于宫白羽注重描摹世态,研究者多从反讽社会现实的角度阐释宫白羽武侠小说的价值,称其为“社会武侠”派,虽不无道理,但却没能抓住实质,忽略了宫白羽武侠小说体现出的“反武侠”意识。宫白羽以“反武侠”意识对武侠小说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从“反武侠”的角度去把握武侠小说类型的发展变化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有助于寻绎20世纪武侠小说文类发展的线索,“反武侠”意识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创作观念上的现实取向。与传统武侠小说作家的虚构想象不同,宫白羽在小说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态度方面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现实取向,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困苦的人生经历和现实体验,以反讽社会现实为旨向,而且希望武侠小说能够对读者大众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带有鲜明的武侠启蒙色彩。二是创作内容上的破旧立新。中国武侠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宫白羽以其独特的体验与构思对此进行突破,促进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在小说中,宫白羽分别从背景、叙事、主题以及武功技击方面,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背景方面,宫白羽将传统武侠小说中虚幻的“江湖”世界转换为现实性的“武林”社会,以“武林”的“亚社会性”隐喻现实社会;叙事方面,宫白羽抛弃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独立的“个人”叙事,而以互助的“群体”叙事淡化“侠”的个人意志;主题上,宫白羽开创“利他——害己”模式,以现代理性反思批判传统武侠小说中宣扬的“利他”的侠义精神,重在凸显人与人之间的仇怨关系,揭示出社会的险恶与人性的复杂;武功技击上,宫白羽充分挖掘出武功招式以及武打场面所蕴含的审美艺术价值,大大提升了“武”在武侠小说中的比重与作用。宫白羽“反武侠”意识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困顿的人生经历和鲁迅及五四新文学的的影响。困顿的人生经历让他在思想观念上对现实社会持一种批判、质疑的态度,这种批判、质疑的态度转移到作品中,便是着重抒写“侠客”的世故与无奈,消解侠义精神,以此隐喻社会现实;鲁迅及五四新文学则从写作技巧方面给了他诸多有益的指导,并且在严肃文学创作观念的的影响下,宫白羽在情感上对武侠小说持“鄙夷”的态度,视武侠小说为“无聊文字”。作为20世纪“反武侠”的先声,宫白羽的“反武侠”意识将严肃的雅文学思想融入到武侠小说的通俗形式中,为三四十年代处于雅俗对峙格局中的武侠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且作为武侠小说的内部动力机制,“反武侠”潜藏着促进武侠小说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内在基因,它在20世纪武侠小说由“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国武侠与港台新派武侠的联系方面,宫白羽的“反武侠”意识则对金庸的终结性“反武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促进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反武侠”变革的关键。